通知公告
八都坊小学信息应用能力提升整校推进规划方案
发布人:郭腾 发布时间:2021-11-10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项目
整校推进规划
省/市/县:河南省濮阳 市濮阳县
学校名称:濮阳县八都坊小学
学 段:小学
负 责 人:王群周
联系电话:13721752682
一、基本信息
学校名称 |
濮阳县八都坊小学
|
所涉学段 |
小学
|
||||||||||
学校 负责人 |
姓名 |
王群周 |
职务 |
校长 |
职称 |
中小学高级教师 |
|||||||
联系 电话 |
13721752682 |
手机 |
13721752682 |
邮箱 |
pyxbadufang@163.com |
||||||||
学校信息化管理团队 |
|||||||||||||
姓名 |
学历 |
职称/职务 |
任教学科 |
主要职责 |
|||||||||
王群周 |
本科 |
校长 |
语文 |
全面负责学校信息化应用推进工作 |
|||||||||
高志伟 |
本科 |
副校长 |
数学 |
指导本项目整校实施,指导考核评价 |
|||||||||
张香航 |
研究生 |
教务主任 |
语文 |
落实信息化与学科融合教学设计的整合 |
|||||||||
郭腾 |
本科 |
信息中心主任 |
计算机 |
负责学校信息化的技术指导,并对教师课堂实录,进行收集、整理 |
|||||||||
高敏 |
本科 |
纪检员 |
语文 |
监督项目整校实施、规划方案的制定 |
|||||||||
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现状 |
|||||||||||||
序号 |
维度 |
内容 |
信息化教学条件 |
||||||||||
1 |
网络条件 |
学校互联网情况 |
畅通 |
||||||||||
WIFI覆盖情况 |
全校覆盖 |
||||||||||||
2 |
硬件环境 |
学校教室总数(个) |
36个 |
||||||||||
学校多媒体(白板)教室(个) |
无 |
||||||||||||
配备平板等学生终端教室(个) |
100% |
||||||||||||
教师配备办公电脑情况 |
无 |
||||||||||||
VR教室(个) |
无 |
||||||||||||
3d打印机(台) |
无 |
||||||||||||
创客教室(个) |
无 |
||||||||||||
机器人教室(个) |
有 |
||||||||||||
3 |
软件平台 |
教学平台(有/无) |
有 |
||||||||||
阅卷平台(有/无) |
无 |
||||||||||||
教研平台(有/无) |
有 |
||||||||||||
办公平台(有/无) |
有 |
二、学校教育教学信息化发展规划
学校教师信息化教育教学基本情况分析 |
学校教师基本情况分析 |
(请描述本校教师队伍的学科、学历、职称、教龄、年龄等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我校现有教学班34个,班班安装有电子白板,并实现班班通,学校为教师配备有专用手提电脑。并接入100M光纤,实现全校无线网络全覆盖。 二、教职工情况: 我校教职工119人,其中研究生4人,其余90%为本科学历,教师平均年龄41岁,老年教师50岁及以上5人,30岁49之间的110人,30岁以下人4人,中间力量居多,教师队伍比较年轻,多数人都会使用,简单制作PPT,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有一定的应用基础。98%教师能够利用PPT上课,95%教师能够自主完成简单的PPT制作及修改,部分年轻教师能够轻松使用希沃白板进行教学资源的处理与运用。 存在的问题:学校信息化环境比较薄弱,我们目前没有创客教室、没有vr教室,也没有机器人教室。教师只能集中教学展示,和学生互动受限。可以尝试从改变课堂教学的理念加以引导。教师所掌握的信息技术有限,对于软件的使用仅限于常规获取信息的渠道狭窄,必须加强学习和钻研。新型教学模式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在探索的过程中会有很多困难,信息技术应用可能现有的教学环境不匹配,有时理念想法都有了,苦于缺少技术支持,不会制作。 对学生的学情分析、学业评价和学法指导这些触及学生到底如何让学习真正发生的技术运用,有待进一步提高。 |
|
学校教师掌握信息技术现状 |
(请主要阐述本校教师掌握了哪些与教育教学有关的信息技术,掌握熟练程度如何?掌握技术的教师占比多少?) 每位老师都会简单的制作PPT,有20%老师会用希沃白板,根据教学需要可以借助云平台优质资源如微型课、微课、视频等资源协助老师们教学。但教师对数字教育资源的获取和处理的能力较弱,大多老师不能对资源进行优化处理。 |
||
学校教师在常态化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现状 |
(请主要阐述本校教师在常态化教学中,应用了哪些信息技术?用在了什么地方?解决了什么问题?取得了什么教育教学效果?还存在什么问题?) 在常态化教学中,应用了PPT、云平台、交互式电子白板、并用在课堂教学、信息交流、资源共享、校本教研中。 解决了教育资源匮乏问题,课堂教学重难点突破的问题,教师线下交流时间不充分的问题。 通过云平台补充了必要的教学资源,使课堂教学重点有所突破,激发了学生的课堂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提升了教师信息化素养,助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 基于教材中存在的重难点,不能借助信息技术更好的突破。老师们主要存在的问题是PPT、云平台、交互式电子白板不能充分的挖掘与使用,不能更好的服务于课堂教学以及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
||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培训核心诉求 |
1.熟练掌握交互式电子白板,101教育PPT等使用,可以更好的提升自身的技术。 2.在实际教学中,涉及到如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制作等专业软件以及直播设备、电脑硬件设备使用等,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还有待提高。 3.在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情况下,怎么找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点。真正达到课堂以生为本,以学为主,提质增效, 4.学校层面在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方面计划打造智慧课堂,
|
||
学校教育教学信息化发展愿景 |
(根据学校基本情况和核心诉求,请阐述本校在未来三年中信息化发展愿景的要点。) |
||
总目标 |
实现“三提升一全面”的目标。提升信息化领导力、教师信息化能力、培训团队信息化指导能力;全面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发展。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取得新突破,推动教师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构建“以校为本、立足岗位、基于课堂、边学边用、学为所用”的以微能力课程学习为载体的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新路径。利用演示文稿优化课堂教学,应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通过网络课程引领、课堂实践、同伴互助、自我反思,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或创新学生学习模式),有效解决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薄弱,信息化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参训教师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创新能力。最终实现数字校园目标,实现教师终身学习,创设信息技术2.0下的课堂教学新模式。 |
||
年度目标 |
第一年 |
所有任课教师都需要围绕一个点,用演示文稿优化课堂教学,打造一节利用信息技术做支撑的精品课例,初步建立资源库。 |
|
第二年 |
利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每学期打造一节精品课,丰富资源库。 |
||
第三年 |
打造成信息化技术运用的示范校。 |
三、整校推进校本研修计划
信息化环境选择 |
þ多媒体教学环境 ¨混合学习环境 ¨智慧学习环境 |
|||||||||||||||||||||||||||||||||||||||||||||||||||||||
绩效目标 |
(请根据本校信息化发展愿景,结合能力提升工程2.0有关文件精神,围绕本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整校推进工作机制和成果产出,确定项目的绩效目标,目标要具体、可操作、可达成、可检测。) 绩效目标 人人打造一节信息技术支撑的精品课,形成包括:教案、ppt、视频、反思的资源包。 1.教师信息化与学科融合教案汇编 5本 2.教师信息化教学研课磨课记录汇编 3本 3.教师提升工程2.0培训总结汇编 1本 4.教师信息化应用课堂实录 7节 效益目标 形成一套系统的信息技术推进方案及考核评价制度。 1.学校信息化制度汇编 1本 2.学校信息化教学校本研修实施方案 1套 3.学校信息化教学校本应用考核方案 1套 4.各学科信息化课堂教学评价方案汇编 1套 |
|||||||||||||||||||||||||||||||||||||||||||||||||||||||
研修主题 |
(依据学校信息化环境,结合本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基础水平,聚焦教育教学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围绕优化教学模式、优化学习模式、在线教学模式等,分层分类设定研修主题,供教研组和教师参考选用。) 研修主题:演示文稿优化课堂教学(A2数字教育资源的获取与处理、A3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A5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语文、体音微美、心理)/A6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数学、英语)(A2数字教育资源的获取与处理、B2微课的开发与制作、A5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语文,体音微美、心理)/A6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数学、英语)。 |
|||||||||||||||||||||||||||||||||||||||||||||||||||||||
研修内容 |
拟解决的教育教学问题 |
(根据本校教师在常态化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确定本次培训拟解决的突出问题。)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薄弱,信息化创新能力不足。 |
||||||||||||||||||||||||||||||||||||||||||||||||||||||
解决问题拟使用的信息技术 |
(根据本次培训拟解决的突出问题,结合本校信息化教学环境,寻找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点,确定技术应用点,选择学习能力点和在线课程。) 利用演示文稿优化课堂教学(A2数字教育资源的获取与处理、A3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A5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语文、体音微美、心理)/A6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数学、英语)(A2数字教育资源的获取与处理、B2微课的开发与制作、A5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语文,体音微美、心理)/A6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数学、英语)。 |
|||||||||||||||||||||||||||||||||||||||||||||||||||||||
研修任务 |
(根据培训目标要求,明确在线课程学习和校本应用任务要求。) 1.课程学习任务: 参研教师形成教学实践计划,自选学习网络课程25学时。 2.校本应用任务: 参研教师完成校本研修任务达到25学时。(提交自己打造的精品课堂的教学设计1篇教学设计、1个PPT或微课、1个课堂实录视频片段、1篇教学反思。) |
|||||||||||||||||||||||||||||||||||||||||||||||||||||||
研修计划 |
(请说明混合式校本研修的实施流程及研修活动设计。) 能力点选择: 有效运用信息化进行教学设计( (A2数字教育资源的获取与处理、A3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A5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语文、体音微美、心理)/A6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数学、英语)(A2数字教育资源的获取与处理、B2微课的开发与制作、A5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语文,体音微美、心理)/A6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数学、英语)。 ) 实施流程: 本学期听评课活动和校本教研结合起来。仍然使用 “322”教研模式。在小组内进行第一次备课和第一次。小组研讨给出修改建议,对照反思进行第一次教学设计的修改,形成二稿。修改后进行第二次上课,小组研讨,给出修改建议,对照、反思进行第二次教学设计的修改,形成三稿。 活动设计: 本学期仍然以每人打造一节精品课为目标,开学每人确定磨课课题,任课教师每人上一节信息技术提升应用展示课,教师通过课堂实录对教师的展示课进行观课议课,并在学校校本研修工作坊发表观点及意见,给出评价等级。引领教师学技术、用技术、用好技术,从信息技术支持教师“教”到信息技术促进教师“教”。
|
|||||||||||||||||||||||||||||||||||||||||||||||||||||||
校本应用考核方案 |
(请阐述校本应用考核流程、考核指标等具体考核办法。) 1.校本应用考核流程(请阐述教师自评、教研组互评和学校终评等考核流程及要求): 校本应用考核流程。 (一)线上学习考核(30分) 每位教师按选择的能力点在平台进行线上学习并提交成果作业,完成研修,其考核成绩由系统提供。考评的等级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比例为优秀占20%,合格占80%%。转换后成绩在25—30分为优秀,成绩在20—24分为合格,成绩在20分以下为不合格。 (二)线下校本研修考核(70分) 1.教师自评(40分) (1)每位教师都根据自己参加学校组织的校本教研线下活动,包括能力点完成情况、集体备课、研课磨课、观摩示范课等,完成自评。按要求积极参与并表现突出的为优秀(36分)能按要求参与活动的评定为合格24分);不参与活动的为不合格(24分以下)。 (2)评定以下限为限。如线上线下均合格的教师或某一方面合格,某一方面优秀的教师,最终被评定为合格;线上线下只要有一方面为不合格的教师,最终评定为不合格。 2.教研组互评(15分) 按年龄层次在学校开展分层考核与检查。教研组按教师年龄具体情况考核(2分)、校本活动参加情况(42分钟) 研修线下活动,开交研修成果(5分)。 3.学校评价(15分) 学校考核团队按照考核细则对学员进行评价,此项满分15分。 4.下列情形之一者按要求扣分。 一是在集中学习、培训工作中无故缺席或因其它事情缺课达总课程三分之一以上者,均不能取得该项学分。二是培训作业(如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教育教学案例以及教学设计、教学成长故事、个人成长规划、读书笔记、讲座听后感等)超过五分之一不交者,不能取得该项学分。三是未能按规定上信息技术应用公开课,上交相关课件和教案者,不能取得自主研修学分。 5.以上内容将与教师年度考核挂钩,作为教师年度考核的一个指标及评优选先的一 个重要指标。 二、考评方式 (一)线上学习考核(30分),由学校信息化管理指导团队进行考评。 (二)线下校本研修考核(70分) 1.教师自评(40分)。 2.教研组互评(15分)。 3.学校评价(15分),由学校信息化管理指导团队进行考评。 三、结果评定 综合线上学习考核成绩和线下校本研修考核,确定为优秀、良好、合格、参与四个等级,参加培训和校本研修的教师综合评定成绩取80分以上为合格,80分以下为不合格,在合格老师数中按综合评定成绩取20%为优秀,40%为良好,40%为合格。
2.校本应用考核指标(请阐述校本应用过程性评价及结果性评价等维度的考核标准及细则):
|
|||||||||||||||||||||||||||||||||||||||||||||||||||||||
保障机制 |
(描述整校推进的组织保障、制度保障和经费保障等具体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1.成立以一把手校长为组长、教务处主任、教科研室主任、信息中心主任和学科骨干教师为主的学习培训管理团队。 2.建立学习培训考核评价机制,促进教师有效参与研修。 3.建立管理员、坊主常规培训监督制度,及时督促学习进度。 4.建立团队协同研修保障机制。 5.建立学习培训总结表彰制度。 二、制度保障 1.要求全员参与培训。 2.采取一帮一互助形式,避免老师掉队。 3.及时进行过程管理,发现学习不及时的老师,及时提醒,帮助解决学习者遇到的问题。 4.及时总结评价,表扬先进激励后进。 三、激励政策 1.学校重视、宣传到位 2.理念先行,培训指导到位 3.团队协作,互助学习到位 4.监督评价,问题解决及时 5.总结提升,考核评价及时 具体奖励办法如下: ü 对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中项目中,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获得者,在学校评先表优中享有优先推荐的权利。 ü 对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项目中,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在职称评定中依次给予3、2、1分奖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