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应注意的问题?
议论文应注意的问题:
一、 理顺思路,严谨结构。
议论文的写作思路,是议论文写作过程中思维运行的轨道。如果不懂梳理写作思路,就会“山穷水尽疑无路”,写作议论文“冰泉冷涩弦凝绝”;如果善于梳理思路,就会“柳暗花明又一村”,写起议论文“间关莺语花底滑”。
议论文,分析事实,论证道理,总要遵循一定的思维规律。这种思维规律反映在文章的外部形态上,就是具有一定体式的文章结构。议论问题的一般思维模式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大板块。“提出问题”即在文章的开头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分析问题”即在正文部分围绕论点进行论证;“解决问题”即在结尾得出结论,或发出号召,提出前瞻性希望等。理顺思路就要求作者在下笔之前关于“如何提出问题、如何解决问题、得出怎样的结论或发出怎样的号召”这些问题有一个系统地考虑,这样才能写出一篇结构严谨的议论文。
“提出问题”主要有五种思路。即开门见山提论点;讲与论点相关的小故事生动引出论点;借名人名言有说服力的引出论点;由日常生活现象引论点;由与论点相关的优美语句引出论点。“解决问题”主要是对论点的重申或针对现实的号召。这两部分的思路梳理起来相对较为容易,笔者在这里不再赘述。笔者想重点谈谈如何理顺“分析问题”的思路。
“分析问题”部分即对论点进行论证的部分,是文章的重中之重。这一部分就更应按照一定的层次展开论述,理顺其论述的思路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要理顺这一部分的论证思路,在提出中心论点之后,应该问这样几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何果?一般情况下一篇中学生的议论文习作,在分析问题部分只要从这四个问题中选择一个或两个展开即可。但不论从哪个角度展开,其分论点之间都要形成一定的联系。一般来讲有并列式、递进式、对照式三种。如论点是“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个观点意在强调“苦”的重要性。“为什么苦很重要呢”?围绕着这个问题去思考自然就可得到如下体现思路的分论点:①苦可以激发进取心;②苦可以培养坚强的意志;③苦可以培养创造精神。这几分论点是对中心论点的条分缕析,它们之间是并列的,能够显示思维的全面性。又如论述“要勇于面对困难”可先问个“怎么样勇于面对呢”?围绕这个问题思考可得到如下体现论证思路的分论点:①要承认困难,因为困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②要不怕困难,因为困难像弹簧,你强它就弱;③要分析研究困难,千方百计地战胜困难。这几个分论点之间是递进的关系,是对事理作纵深剖析,能显示思维的深刻性。再如“学贵多问”,围绕这个论点提出“多问有何果,不多问又有何果”?的问题,围绕这个问题思考可得到如下体现论证思路的分论点:①多问可以相互参照,便于释疑;②孤陋寡闻导致学业荒废。 这两个分论点是将事理分解成正反两个方面,能显示思维的鲜明性。围绕中心论点提出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何果?”再通过对某一问题的回答理顺文章思路,这样就可以在下笔之前对“分析问题”部分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一般来讲,写作议论文的作者如果能梳理好“分析问题”部分的论证思路,也就解决了写作议论文的重中之重,也就能将之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部分相联系,写出一篇思路顺畅,结构严谨的佳作来。
二、理性议论,章显深度。
议论文是靠议论说理的文章,应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只有充分的议论才能章显理性的光辉、思想的深度。而现在好多学生的习作有述无论,有据无析,用堆砌的三五个事实论据来完成对论点的证明,没有体现“我”的思辩色彩的议论之笔。这样的议论文还停留在浅层次的罗列材料上,缺乏思想的深度。要想攻克这一弊病,可从以下几点入手。
(1)摆出事实论据后,要对论据有中肯的分析。只有议论性的阐述和分析,才能让其更好地为论点服务。如:
自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起,世人顶礼膜拜的都是那些舍生取义的人,而鄙视唾弃苟且偷生的人。我想舍生取义固然可敬,但有时苟且偷生也是一种光荣。
三国后期,诸葛亮死后,姜维成了大将军。为了完成丞相之遗志,他连年打仗。可最后软弱的刘禅居然降了魏,姜维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只得也降了魏。可就在司马昭死后第二年,奋斗直至兵败身亡。象姜维这样的人我们能说他贪生怕死吗?他的偷生比殉死要承受更多的痛苦与折磨。我们可以想象,他选择偷生要背负多大的舆论压力呀!会有多少不懈的眼神,多少冷落的言语……他的偷生是一种爆发前的酝酿,而不是忠贞灵魂剥落。每一个有良知的人都不应因他的偷生而羞辱他,而应为他喝彩,视他为一种光荣。
这段话的后五句是对论据“叙”之后的“议”,有了它,论据才能更好地为论点服务,才能将“议论”二字更好地体现出来。
( 2)可以围绕论点进行正反对比、比喻性的理性议论。议论文不光可以举正例、反例,还可正反对比的理性分析。如以“宽容是美德”为论点的文章可以这样议论:
一个懂得宽容的人一定是个胸怀开阔,目光长远的人,他们懂得以大局为重,以长远利益为重,这样的人肯定能获得事业与名望的双丰收。一个不懂宽容的人一定是个心胸狭隘,鼠目寸光的人,他们只斤斤计较于眼前私利,虽可能收获一时的利益,但最终定会身败名裂。
当然还可紧扣论点以比喻论证的形式章显理性的思维。如以“我们应树立远大目标”为论点的文章可这样比喻议论:
目标对于成功,犹如空气对于生命,没有目标的人不可能成功。如果一艘轮船在大海中失去了方向,就会在海上打转,直到把燃料用完,仍然到达不了岸边。事实上,它所用掉的燃料,已足以使它来往于大海两岸好几次。一个人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以及达到这些目标的明确计划,不管他如何努力工作,都像是一艘失去方向舵的轮船。
也可这样比喻议论:
对奋发的人来说,目标就是一支号角;对迷茫的人来说,目标就是一声呼唤;对痛苦的人来说,目标就是一炉炭火;对勤勉的人来说,目标就是一张风帆。
当然还可将正反对比与比喻结合起来进行理性分析。如以“行动是目标实现的保障”为论点的文章可这样议论:
没有目标的努力就像在黑暗里摸索,没有努力的目标就像是一颗没发射的卫星,怎能飞向太空呢?只有目标和行动相结合,鸟儿才有了翅膀有了腿,才能自由的栖息,飞翔。
有了对论点的正反对比、比喻性的议论分析,就能在议论文中体现“我”的思辩色彩。
(3)做严密性的补充论述,章显思想上的深度。议论文要求严密,无懈可击,在议论文的总结之前来一段议论性的严密分析,既能更好地论证论点,又能体现思维的严密、思想的深刻。如《学会谅解》一文结尾之前这样议论:
我这里所说的谅解不是无原则的妥协对让,当遇到有损个人尊严、民族利益、国家荣誉的言行时,我们就不该谅解。
以“目标”为话题的文章也可这样严密论述:
我这里所说的目标不是不切实际,好高鹜远的空想;而是对自身能力清醒认识之后量身定做的理想。不是有损于他人、民族、国家地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是实现自我价值,造福于人的美好愿望。
有了这样的论述,文章论证严密了,思维的全面性,思想的深刻性也就体现出来了。
议论文可以有一定的记叙之笔,但如果“叙”的过多就会消弱议论的性质,就会显得肤浅,只有议论之笔占文章的大部分篇幅,才能体现论证色彩、思辩色彩,文章才有了思想上的深度。
三、过度有方,粘连得当。
一篇好的议论文除了思路顺畅,结构严谨;以议为主,较有深度之外,还要做到过度有方,粘连得当。
(1) 论点与论据之间的过渡。这就是要求作者在观点与事实论据、理论论据之间,用恰当的词语来勾连,以接通文气,使观点和事例在语言形式上畅通无阻。
如:往事如烟,似水流年,漫漫人生路,我们总是面临无数的选择,无数的取舍,有时放弃一些东西是艰难的,因为这些东西或美丽、或精彩、或诱人,但当你放下之后,也许你会突然发现:原来放弃也是一种美丽。
当我们回顾浩瀚的历史,当我们打开尘封的记忆,我们不难发现,有些人放弃少许却获得很多。东晋陶渊明不与世俗合污,不为五斗米折腰,他放弃了俯仰由人的仕途,却享受到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惬意;唐代李白一生豪放不羁,浪漫飘逸,他不愿低头催眉,宁愿弃官而去……
又如:谅解是人类的美德,是一种高尚的品质。在人际交往中,同志之间的谅解、支持与友谊比什么都重要。
确实谅解非常重要,先哲们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圣人孔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说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这种以己推人的思想就包含了理解他人、谅解他人的深刻含义。
这两段文字都是第一段提出论点,第二段举事实论据或理论论据论证论点,第二段的首句就是“过渡”,正是有了这句过渡,观点和论据才有机地联系起来,上下文才一脉相承,畅通无阻。
(2)论据与论据之间的过渡。
在议论文中,论据与论据之间(这里主要是说事实论据)也要恰当过渡,文气才能贯通。我们要注意详写的例子与略写的例子之间的过渡,正面的例子与反面的例子之间的过渡,道理论据与事实论据间的过渡,古今中外间的事例的过渡等等。
如:蒲松龄一间草棚,一支毛笔,几张板凳,几壶茶水,他长期倾听无数路人讲述民间故事,因而文学史上便有了小说集《聊斋志异》。
学会倾听,不仅能让我们写出精妙的文章,还能让统治者、领导人在体察民情、安邦定国方面有所作为,取得成就。
唐太宗广开言路,他善于倾听魏征等忠臣的进谏,改革时弊,才有“贞观之治”我国的多党合作制和政治协商制度,不就是为了倾听各民主党派提出的关于革命和建设的合理意见吗?中国共产党人学会了倾听,才有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中国建设的突飞猛进!
可见,学会倾听,在历史上,在现实里,都是有极大的好处的。相反如果不会倾听,则于己、于人、于家、于国都会造成或大或小的伤害。
周厉王闭目塞听,把百姓的意见当成洪水猛兽,把提意见的人抓来杀掉。周厉王最终没有好下场。西楚霸王项羽听不进谋士范增的建议,最后落得个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的悲惨结局……
在节选的这几段文字中,第二段、第四段都起到了粘连上下文论据的作用,有了这样的过渡、粘连,论据的取材就可纵横上下五千年,绵延东西几万里;有了这样的过渡、粘连,也就有了文章的顺畅。当然写作议论文还要处理好各层之间的过渡。这里不再举例。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