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炭翁》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24课《唐诗三首》中的《卖炭翁》,下面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加以说明:一、说教材;二、说学生;三、说教法、学法;四、说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
《卖炭翁》选自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本单元所选的课文,都是传统的名家名作。其中有对自由的渴望,对理想生活的期望,有“不平则鸣”的呐喊,有对民生疾苦的同情。《卖炭翁》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之一,这是一首讽喻诗,用叙事的手法写了一个有头有尾的小故事,描述了老人伐薪烧炭的艰辛,细致地刻画了“心忧炭贱愿天寒”的矛盾心理,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当时统治阶级不合理制度的愤怒与抗议。语言朴实,通俗易懂,生动细致,充满诗情。延续了白居易一贯的诗歌风格--“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该诗以人物为题,必然会引发我们对人物命运的思考,由此可见“卖炭翁”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性,这首诗歌作品具有细读和超越的广袤教学空间。
二、说学生
《卖炭翁》面对的学习群体是一群13、14岁左右的中学生,受经历与知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首描写一位苦难深重的老翁被强行掠炭的故事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而如何让他们体验诗人对卖炭翁的无限同情的情感产生共鸣也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必须灵活安排教学过程,精心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维,做到兼顾全体。另一方面,学生已经学过不少古代诗词,对古诗词的格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对本诗的作者白居易,学生并不陌生,特别是学习本诗,学生能在逐步感受诗人关心百姓疾苦、抨击黑暗政治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情感,接受诗人同情弱者的熏陶。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自主想象、合作讨论,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学生领会诗歌的内涵是可以实现的。
三、说教法、学法
朗读法、合作探究法、师生谈话法。整堂课以读贯穿始终。
有了科学的教学方法,才能有的放矢,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生动的创造,借助词去认识周围世界的事物和现象,并且与此联系地认识词本身的极其细腻的感情色彩。”为此,我选定“以读为本、以思为核、以情为魂”的教学策略展开教学,用来开启学生智慧、点燃思维火花、升华认识情感。学法上,我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多读、自悟的学习方式。具体学法是朗读法、圈点批注法。养成眼到、心到、口到和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目的
1. 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
2. 通过分析人物描写方法,总结卖炭翁和官吏的形象。
3. 学习对比手法,总结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读准字音,读出音节。
2、通过分析人物描写方法,总结卖炭翁和官吏的形象。
教学难点
1、 认识卖炭翁的悲惨遭遇不是偶然的,他的遭遇揭露“宫市”掠夺劳动人民的罪恶,反映当时尖锐的阶级对立。
2、 通过对比分析,总结诗人情感,体会课文中蕴涵的强烈同情弱者的人文精神,感悟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感受经典的魅力和文化的力量。
(一) 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诗人白居易介绍导入。
(二) 整体感知
1. 背景知识。
2. 自由朗读,字词积累。
3. 弄懂诗意,概括内容。
(三) 品析语言,体悟情感
1. 品“描写句”
2. 品“对比句”
3. 体悟情感,归纳主旨
(四)抄写背诗歌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