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阅读的推进要借助不同课型来实现。一般来说,名著阅读至少要通过导读课、跟进课、分享课三种课型来落实。
一是导读课,要根据名著阅读的特质和阅读要求来设计,目的在于突出该名著本身的文本特点,明确阅读方法和要求,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导读课重在“导”,教师要以最短的时间、最少的语言、最简的方式,烘托阅读气氛、激发阅读兴趣,努力把学生带入书本中,让学生对书本有浓厚兴趣,恨不得马上拿起书、兴致勃勃翻开,静静地享受阅读,“浸渍”其中。同时,教师还应认真研读教材或名著,根据不同名著的特质,突出教材要求,如七年级的《朝花夕拾》一书,可以在学生学习完《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一文之后,顺势上好导读课,让学生了解《朝花夕拾》的文体特点和作品价值,从散文集的角度让学生了解其“回忆的记事”这一特点,引导学生从十篇文章的内容进行归类整理,对比分析,体会其反映鲁迅先生青少年时期生活,流露其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真实可贵。同时,结合单元中所学的阅读基本方法,重点把握写人记事的方法,布置学生制定好个人阅读计划,有效规划阅读进程,教师重点指导学生明确三个专题所指具体要求,在阅读中落实三个专题探究任务。
二是跟进课。教师可以根据小说的阅读进度,灵活安排,根据不同文本进行有侧重的阅读策略指导,以促进学生深入阅读。如八年级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阅读,学生普遍反映书籍可读性不强,很难一口气读下去,教师就该适时上好跟进课,让学生明白“纪实类作品”的特点,允许学生先跳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阅读,先获得总体印象,教师再选取一些章节或篇章,进行细致的阅读方法指导,如教材中专题一“领袖人物和红军将领的革命之路”,就可以引导学生从细分的六个小专题入手,梳理出各类人物的外貌形象与言谈举止、出身与家庭、童年的经历、受教育情况、参加革命的起因、参加革命后的经历,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异同,形成自己的认识和判断。选取书中较有趣的篇章进行重点阅读,如第二篇中“贺龙二三事”,引导学生从写人角度去把握文章的特点,领略领袖风采。跟进课形式可灵活多样,时间也可随意,教师可根据学生阅读情况及时安排,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更加明晰阅读任务,以期推进阅读,提高阅读实效。
三是分享课。有效的阅读,读者是“用大脑阅读,不是用眼睛”,是要不断连接自己的生活经验,“建构他们自己的意义”。每一个读者都如此不同,建构的意义自然不同,这就是“分享”的必要性。作为学生阅读成果分享,教师掌握学生阅读成效的有效手段,分享课的着眼点可以多样,可以是学生交流分享读书心得,也可以是学生专题探究成果展示,还可以是读书报告会,旨在搭建学生交流展示的平台。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