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教育资源在幼儿园教育中的运用
[摘要]《纲要》要求“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教育资源,拓展幼儿生活水平和学习空间,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 我园处农村又有着“中国席草之乡”之美称,几乎家家户户都种席草,而且草席加工企业生产中废弃的边脚料更是我们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如此丰富的席草资源,我们如何将这些生态的、不需要化钱的资源为幼儿教育所用?
[关键词] 本土资源 挖掘 园本特色
乡土教育资源在幼儿园教育中的运用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较少挖掘和利用家乡的本土资源,低估了本土知识的获得对幼儿的教育功效,久而久之就造成了幼儿对本土领域认识的空白以及情感的缺乏:在我们孩子眼中的“玩具”往往只有“奥特曼”、“变形金刚”、”等洋玩具,却不知道家乡也有“草陀螺”、“草编织”、等玩具;为此,我们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同时依托陶行知和陈鹤琴的幼儿教育思想,尝试从本地、本园的条件出发,充分挖掘本土资源中符合教育目标和价值的内容,将家乡的本土资源纳入课程,使我园的课程更加适合本地实际,更贴近幼儿生活。在实践中,我们注重将家乡的本土资源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生成贴近幼儿生活的教育内容;注重和幼儿一起走入自然、融入社会,扩展幼儿的生活与活动空间,让他们在主动、快乐的自主探究中获得发展;注重和幼儿共同创设具有乡土气息的互动环境,让幼儿在环境中陶冶,游戏中创造。
经过思考,讨论,我们开展了《如何开发利用本土资源打造园本特色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课题研究。充分利用家乡的自然资源,开展我园的特色教育,在发展孩子们动手能力同时,又培养幼儿的本土意识。具体措施如下:
一、利用席草资源制作各种户外玩具,供孩子玩耍----扩宽幼儿户外活动内容。
《纲要》要求开展以多种有趣的体育活动,特别是户外、大自然的活动,培养幼儿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并提高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纲要》还要求为每一个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材料。幼儿园内有绿茵茵的草地,宽阔的户外活动场地.我们利用环境优美,空气新鲜,阳光充足的户外场所, 利用席草资源制作各种户外玩具,让孩子们在宽阔的大操场上尽情的玩耍,“赶小猪”、“转陀螺”、“跨栏”、“接力跑”, “踢足球”、“打高尔夫”、“玩飞碟”等二十几个项目,孩子们的机体尽情地接受阳光雨露的滋润,不但增强体质从而又培养了孩子们合作、自信、大胆、不怕困难以及胜不骄、败不馁等体育精神。利用本土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充分体现了乡村实际和特色。既使其成为实施高质量幼儿教育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又让广大教师建立“物尽其用”的朴素的资源和价值观,不需要花很多钱,只要充分利用大自然资源,就能为幼儿提供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草编玩具为不同年龄和发展水平幼儿所喜爱,能够促进幼儿身体各部分的积极活动,并且久玩不厌。这些策略是完全切合农村幼儿园发展需要的。也充分证明了利用本土资源,制作玩具,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二、利用本土资源丰富幼儿园区角活动。
长期以来,在农村幼儿园教育观念比较落后,传授知识是教育活动的主要目标,以教师为中心、以幼儿园教材为中心、重课堂教学轻游戏活动,忽视孩子的兴趣、情感态度和交往能力的培养。在区角活动中,也因为缺乏一定的材料和场所及有效的指导,而存在着“放羊”现象,有部分区角投放了大量购买的玩具、材料,不能引起孩子操作的兴趣,孩子的认知能力得不到发展。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根据农村的地方特点和孩子的发展水平,挖掘本土资源,以“充分利用草乡资源开展幼儿园区角活动”为载体,充分利用席草资源创设丰富多样、多功能、具有选择自由度的区角,让幼儿有机会接触符合自身特点的环境,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我们从两个方面挖掘草资源的使用功能,提高利用效益。
2.1一种材料在多个活动区使用
我们注重在一物多玩中充分发挥原材料的使用价值。拓展思路,挖掘材料的多用性,提高利用率,使我们的本土材料在各个活动中多次使用,取得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如草席边角料和废旧草席:在美工区可用来绘画、在音乐区可作表演服装、跳草裙舞,在运动区作梅花桩等;席草:在美工区作线条表现物体特征、在生活区可进行编织、在益智区用来玩小棒游戏、在生活区用于做衣服、在益智区用于探索数的关系、在美工区用于做手表等工艺品……
2.2一种材料在不同年龄段的使用
挖掘一种材料在不同年龄段中的教育价值,让幼儿按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学习获得发展。草签:小班用来插刺猬,中班用来拼拖鞋,大班用来编制工艺品和拼图;草屑:小班用来做娃娃家食物,中班幼儿用来作填充物做工艺娃娃,大班幼儿自己调色,制作立体美术作品,……
三、草乡在环境装饰中的利用
《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原本是不起眼的席草弃物,草席边角料,在幼儿园却成了艺术想象和审美创造的重要素材,在老师的构思和孩子的遐想中变化无穷,把活动室、走廊、门厅装点得生气盎然,富有乡土风情。这是自然与审美相结合的环境教育,是劳动与审美相融的艺术熏陶。这种观察、收集、设计、创作、欣赏对孩子发展意义深远。
四、开展社会化教育活动,培养幼儿爱家乡的情感。
《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社区资源是幼儿社会化教育的活教材,幼儿园百米之外就有席业厂,席草种植基地,而且好几家都是我们幼儿园的家长。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幼儿园开展了一系列的社会化活动:
1、组织幼儿去田间地头认识席草播种,2、参加席草收割,3、参观草席编制,4、听老总介绍家乡席业发展等等。幼儿通过观察体验,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了席草,了解了席草的本质,不断增加幼儿的感性认识。勤劳、智慧的观美人民为家乡创造了财富,深深感染的孩子,席草文化在幼儿园在开发利用,愉悦了孩子们的身心,促使幼儿机体健康成长,同时培养幼儿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
之后我们又分别了开展“席草创意活动——草工艺大赛”、“幼儿园教师席草环境创设比赛”等系列展评活动,为广大教师和家长提供了能激发灵感、开阔思路的环境,创造了良好的沟通平台和氛围。在实践活动中,我们全园教师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切切实实从我做起,利用身边一切可以为幼教所用的资源,包括家长和社区人员为幼儿创设玩具提供材料。卫生、安全、适宜、低成本、无污染的席草资源得到了广泛利用,从席草到草头、草丝、草席边角料、以及废旧的席草产品……都被老师们巧妙利用,爷爷、奶奶小时候编过的草陀螺也纷纷出现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席草创意活动”中发挥了及全园教师和家长的智慧,使农村丰富的资源优势迅速突现,也为我园带来了丰富的自制教玩具。
大自然有着深藏的底蕴,我们要充分合理利用这些自然资源,发挥本地区资源优势,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的环境,鼓励幼儿去观察、善发现、多思考、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索,彻底解放手脚与大脑。让农村成为他们的欢乐之源,让农村幼儿园活动更具时效性、地方性,成为地方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
总之我们在实施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孩子们的欢乐、孩子们的创造、孩子们的求知。同时丰富了主题活动,开阔孩子们的视野、丰富孩子们的经验、扩展幼儿园的课程内容。我们要把展现本土文化和乡村文化,优化组合为园所文化,不仅体现于摆设和布置,把这些乡土文化知识整合主题区域中,利用较小的教育投资让幼儿获得较大的发展,并为其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教育部基础教育局组织编写·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4
[2] 《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 余文森、吴刚平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5月第1版
[3] 《幼儿园课程指导》浙江省幼儿园课程指导编写委员会编 新时代出版社 2003.9
[4] 《教师在教育行动中成长》,顾泠元、王洁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2003年。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