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详情
人教版高中《英语》选修7 Unit 4 Sharing,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梁瑞芳2023/5/29分类: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英语》选修7 Unit 4 Sharing,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阳泉二中 梁瑞芳
首先要确立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其次确定几个基本问题;接着围绕“知识的迁移和运用”设计评价学,包括阅读、听说、写作等活动,整体教学设计呈现螺旋形的循环上升趋势,从“什么是分享”出发,经过学习、体验、思考、实践,最终再次回答什么是分享。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头脑中的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和提升,从而避免了学生学习的碎片化、理论化,实现了在实践中学习,学习是为了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的目标。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的主题语境为“帮助弱者,志愿服务,合作共享”。语篇是一篇记叙性文章。授课时长为六个课时。教材内容涉及以下几个部分:热身是一个调查报告,回顾自己曾经做过的助人为乐的事,并采访三名同学,根据调查内容列举班上同学所做的好事;讨论volunteer 一词的内涵。读前部分交代了阅读文本的文体和作者,针对出现的图片设计了五个问题。阅读部分是一封家书,描述了澳大利亚女教师Joe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支教期间该村的学校情况和去一名学生家作客的经历。语言学习部分引导学生学习词汇和语法。语言运用部分由两个部分组成,“读与说”部分呈现给学生一个网页,介绍了一些特殊的礼品———为穷人和真正需要它们的人选购礼品;“听与说”部分以采访的形式介绍了莫里大夫的经历。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侧重听、说、读、写训练,但对学生整体思维的培养不足。
(二)学情
教学对象是山西阳泉二中的高二学生。学生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接受三语教学。对学生来说,在初中开始接受专业关于听、说、读、写的训练,能够较熟练地利用阅读技能理解文本内容,作出判断,发散思维,并进行对比、总结、概括、推断、归类等活动;能够用英语在具体情境中交流;掌握了一定的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一定的思维品质;能够根据学校的部署,在每个假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组织社区服务等,积累了一些有关本单元话题的生活经验,但是他们的整体思维能力、规划能力不足。
(三)教学过程
1. 确定预期学习目标———什么是分享
教学设计框架的第一阶段是确立大目标与基本问题。通过“什么是分享”这个大目标来指导学生阅读、交流和写作。根据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参考书的要点提示和对学生元认知情况的分析,确定以下几个基本问题:我们可以分享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分享?我们怎样分享?
首先,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分享对人类共同发展的重要性,并且能够在了解了澳大利亚女教师乔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乡村支教生活的故事后,作出判断———你是否愿意分享?即使在条件比较艰苦的情况下,你是否仍然愿意分享?在深入阅读、理解课文后,思考分享的意义在于什么?其次,学生讨论“如何进行分享?”之后,建构分享项目,将其付诸实践,并记录过程。最后,以书信形式总结对分享主题的认识。在完成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亲身经历回答“什么是分享”。
2. 理清评价
在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下,强调在真实情境中评价学生的表现。具体来说,就是评估学生在完成真实任务时的真实表现。教学设计将理解分成六个维度:解释、阐释、应用、洞察、同理心、自我认知。据此,结合本单元内容设计引导性问题。假设学生是公益机构的志愿者,机构要求学生利用在阅读阶段总结的“分享的意义”制作、呈现项目,劝说群众认同自己的项目,并与更多的人沟通,带领他们一同进行公益活动。活动前,学生要注意积累事实素材,在活动后进行角色扮演,以小组形式进行人物或事件的采访。活动后,要求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给自己的朋友写一封信,通过描述活动过程和自己的亲身感悟,与他分享“对本单元整体大目标的理解”。整个学习活动被分成了一个个环环相扣的小任务,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从实际情境出发,确定问题,进行自主学习及写作训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获取了新知识和技能,培养了学习兴趣,开阔了思维,丰富了学习经验。
3.设计课程与教学活动
这一阶段要确定课程与活动,完成学习所需要的材料和资源。
Step1:阅读活动
Pre-reading:What does the word“volunteer”?
(1)Think about the things you do to help other people.
(2)In group,discuss whether someone who helps the groups on the survey form can be called a“volunteer”.
学生通过分析调查结果,能够运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概念、规则,并能够进行逻辑推理与论证。
Reading:乔的家书反映了志愿者什么样的生活和心理状况?
Task 1:Look at the photos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1)What kind of student was in Joe’s class?
(2)Describe the classroom.
(3)What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can you find between Joe’s classroom and yours?
(4)Joe took many photos of a visit to a student’s village. What can you say about the village?
(5)What can you say about life in the village?
通过读图,直观感受志愿者乔的生活环境。
Task 2:Read the letter from Joe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What is the school like in Joe’s account?
(2)What are the students like? What is the students’future
like?
(3)After reading, discuss in group why Joe doubt whether she was making any difference to these boys’lives at all. Did Joe really mean it? Why or why not?
(4)Fill in the table on the customs and lives of the people in Tombe’s village?
(5)Why did Joe think it a privilege to have spent a day with Tombe’s family?
Discussion:What can we share? What is the significance of sharing?
Report:“我愿意分享吗,即使在条件很艰苦的情况下。”在解释、阐释和洞察三个维度上建构了对大目标“什么是分享?”的理解。学生在力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使用的调节机制包括计划、检查、监测、检验等。口头报告的评价维度为语言的流利程度和精确程度、内容的合理性、论据的充分性。
Step 2:项目设计
学生通过阅读乔的一封家书,形成了对“分享的理解”,并作出判断———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弱势群体或弘扬正能量。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分享?
(1)作调查
阅读第二篇Reading,并理解其运作原理,形成口头报告,向其他同学介绍相关原理。
(2)形成项目
以小组为单位作出项目的基本计划。内容包括项目的运作方式、项目意义等。
(3)展示
向全班学生展示项目,并推荐自己的分享项目。其他学生作出判断,进行投票,选出最合适的项目作为全班共同的任务。项目展示评价标准:要点是否完整,语言是否准确;能否使用已学过的语言知识;项目本身的合理性和操作性;表达是否清晰;演讲是否具有说服力。以上活动在应用、同理心两个维度上继续完成对大目标“什么是分享?”的理解。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即怎样设计一些或帮助弱势群体、或传递正能量的公益活动。学生通过敏锐地感知,融入他人的情感和价值观,思考设计公益活动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Step 3:完成项目
(1)组织
小组共同完成一篇通知,告知组员一些完成项目的须知。班级学生进行项目实践。
(2)记录
小组记录详细的活动过程,形成一篇活动日记。
(3)采访
首先,听取记者采访一名志愿者医生的志愿者服务之路。其次,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角色扮演,对学生的项目活动进行采访,采访组员进行分享活动的过程和心理状态。形成采访报告,并在全班发表;形成项目完成情况和成果材料。完成采访稿,要求要点全面、准确,使用恰当的语言清楚地描述整个过程。采访评价标准:小组活动的分工配合度;选题立意是否准确;内容的丰富程度;语言应用是否恰当;书写是否整洁、规范等。
Step 4:反思
让学生给外教或者外国朋友写一封信,分享在学习整个单元过程中的故事和体验。完成理解的最后一个维度———自我认知。借助良好的思维习惯反思学习活动、总结学习经验,从而获得对自我的元认知,形成对“什么是分享?”的理解。
评价标准:表述对“什么是分享”的理解。理解是否有利于社会与个人的发展,是否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能否使用恰当、准确的语言完整地描述经历和事物;能否借助词语和句式形象地传递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能否运用语篇衔接手段提高语篇的连贯性;能否根据表达的需要设计合理的语言。
评价标准:表述对“什么是分享”的理解。理解是否有利于社会与个人的发展,是否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能否使用恰当、准确的语言完整地描述经历和事物;能否借助词语和句式形象地传递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能否运用语篇衔接手段提高语篇的连贯性;能否根据表达的需要设计合理的语篇结构。
4、教学设计的反思
第一,单元教学的整体性。教学环节环环相扣,一个问题的完成是另一个问题的前提。学生只有在进行阅读活动之后,才能更深入地了解志愿者进行公益活动的意义。在各小组提出各自的分享项目时,呈现志愿者活动的意义成为其必要的步骤。第二,教学实践的真实性。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真实的。大目标的提出基于学生的真实经历。学生制订志愿者活动时要考虑实施性。完成小组活动后,通知和采访部分的写作都基于真实情境的交流活动。第三,教材和教师的地位。教材成为学生学习、完成任务的资源。教材中的文本不仅是语言知识的
语料库,而且是学生完成认知活动的可用资源,但不是唯一资源,应整合,创造性地重组教材,通过话题的引领,使知识网络化、系统化。在复习过程中,以话题为主线,构建话题下的词汇网络,归纳话题下的典型句式,训练话题下的口语和书面表达,在短时间内系统、高效地帮助学生复习、归纳书本知识。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共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