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详情

6 飞向蓝天的恐龙

孙荣华2021/6/17分类:教学设计

6 飞向蓝天的恐龙

1.认识“钝、仅”等12个生字,会写“笨、钝”等15个字,会写“恐龙、笨重”等14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写下自己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3.能简明扼要地介绍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4.能体会课文准确的表达,学习用对比列举的方式介绍事物。

1.能写下自己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激起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

2.能简明扼要地介绍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相关课件。

2课时

1.认识“钝、仅”等12个生字,会写“笨、钝”等15个字,会写“恐龙、笨重”等14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写下自己不懂的问题,并试着解决。

一、出示图片,引入课题

1. (课件出示恐龙图片)提问:同学们,看,今天老师把谁请到了我们的课堂?谁来说说你对这种动物的了解?(相机板书:恐龙。)

2.提问:什么动物经常在天上飞?引导学生说说对鸟类的印象。

3.把课题补充完整。

4.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思考:课文重点写了什么?

3.学习生字词。

恐龙 笨重 迟钝 交谈 鸽子 毫米 根据

末期 描绘 隧道 形态 吨位 脑颅 膨大

前肢 鸟翼 具备 开辟 脱离

4.指名读词语。

5.指导书写:“膨”三部分较均匀;“翼”字“”与“田”部宜紧凑,“田”写扁小。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让学生默读课文,说一说课文重点写了什么。

预设:重点写了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追问:课文还写了哪些内容?

预设:课文开始写了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假说,最后写科学家希望全面揭示恐龙向鸟类演化的历史进程。

用之前学习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里再次进行运用,让学生将这一方法的使用贯穿学习始终。

2.通过学生的回答,给课文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第 1~2 自然段):说到大量的化石显示,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第二部分(第 3~4 自然段):介绍了恐龙向鸟儿的演化过程。

第三部分(第 5 自然段):写科学家希望全面揭示恐龙向鸟儿演化的历史进程。

四、学习第1~2自然段

1.教师指名学生读课文第1自然段,其他学生思考:

(1)说起恐龙,你的脑海中会想到什么?

预设:庞大的身躯,十分凶猛。

(2)说起鸟类,你的脑海中会想到什么?

预设:灵巧,可爱,歌声婉转……

(3)这一自然段是如何将恐龙和鸟类两个话题巧妙地联系在一起的?

预设:将“恐龙”和“鸟类”进行对比,强调两者之间的巨大差异,用恐龙和鸟类“似乎毫不相干”来转折,而用“大量化石显示”来说明“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的假说,自然简练,具有说服力。

2.学生读第2自然段,说一说课文中关于“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假说依据有哪些。

预设:(1)恐龙和鸟类在骨骼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科学家研究了大量的化石后,提出鸟类和恐龙和亲缘关系。

(2)20世纪末期,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发现了保存有羽毛的恐龙化石,为这一假说提供强有力的证据。

3.读课后的“资料袋”,让学生了解“科学界存在着多种解释鸟类起源的假说”,1966年以来,在我国辽西及周边地区发现的许多保存有羽毛的恐龙化石,为科学界解答鸟类起源问题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从而加深生学对鸟类起源于恐龙假说的理解。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科学推测必须有据可依。作者用化石证实了恐龙演变成鸟的假说。恐龙是怎么演变成鸟儿飞向蓝天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1.能简明扼要地介绍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2.能体会课文准确的表达,学习用对比列举的方式介绍事物。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这篇课文,知道了鸟类起源于恐龙的假说。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一)学习第3~4自然段。(生读)

师:凶猛、笨重、迟钝的恐龙能变成轻灵、五彩斑斓、凌空翱翔的鸟儿,多么不可思议啊!今天我们就一起看看恐龙是怎样一步步演化成鸟儿的。

全班交流:

1.第一种恐龙的特点:

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四千万年前。它和狗一般大小,两条后腿粗壮有力,能够支撑起整个身体。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

去掉“大约”行吗?(比较读,不行)

2.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的特点:

想想这些句子有什么特点,并照样子写一段话。

预设:这些句子中加点的部分是从不同的方面对比着写的。

示例:蚂蚁经过进化,有些蚂蚁还保持着原有的黑色,有些蚂蚁则变成了黑红色,有些蚂蚁比他的祖先大了好几倍,有些蚂蚁则小巧玲珑,十分招人喜爱,有些蚂蚁变成了掠夺者,成为了人类的敌人,有些蚂蚁则变成了益虫,成为了人类的好朋友。

过渡:这么庞大的家族都能飞上美丽的蓝天吗?(生:不是)请大家找出相应的语句来读一读。

通过句子对比体会,可以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科普文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

3.猎食性恐龙的演化:

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越来越像鸟类……它们中的一些种类可能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而转移到树上生存。

(1)“其中”的“其”指的是什么?“一些”说明了什么?

预设:“其中”表明在庞大的恐龙家族之中,“一些”表明不是所有的恐龙,而是一些猎食性的恐龙,都体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严谨。

(2)比较读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①猎食性恐龙的身体变小,长得像鸟类。

②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越来越像鸟类。

师总结:通过比较让学生明白:“一些”是指恐龙的某一个分支,而不是全部。“逐渐”指经过了较长时间的变化慢慢地变小,不是一蹴而就的。

(3)这些都是恐龙飞向蓝天的前提,那么它们是怎么飞向蓝天的?找出文中相关主语句。

①说法一:这些树栖的恐龙在树木之间跳跃、降落,慢慢具备了滑翔能力,并最终能够主动飞行。

②说法二:一种生活在地面上的带羽毛的恐龙,在奔跑过程中学会了飞翔。

4.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介绍恐龙飞向蓝天,演化成鸟类的过程。

世界上的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四千万年前。

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

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

最终能够主动飞行。

在奔跑过程中学会了飞翔。

提示:可以用上一些能够体现条理的词句,如表示次序、时间的“第一种”“数千万年后”;表示范围的“有些……有些……”“其中”;表示转折的“不过,另一种看法是”等。

(二)学习第5自然段。

1.“这一历史进程”指的是什么?

预设:指的是恐龙家族中的一支——猎食性恐龙长出羽毛,学会飞翔,演化为鸟类的漫长历史进程。

2.删去“全面”好不好?为什么?

预设:不好。“全面”表示科学家希望在大致揭示的基础上,对这一历史进程进行更加全面、更加深入的揭示,获取更多的证据,体现了语言表达的准确、严谨。

三、展望未来,引导探究

1.激趣:学完这篇课文后,关于恐龙的知识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吗?

2.布置作业。

将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说给父母听。

6 飞向蓝天的恐龙

第一种恐龙→庞大家族→一些猎食性恐龙→演变成鸟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