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详情

红色记忆

张玉明2022/4/7分类:教学设计

一、授课时间:3月第一周

二、课题:1.红色记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美术与情感、美术与时代、美术与历史等方面的关系,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美术的社会功能。

2.过程与方法:用美术语言描述美术作品,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情境中学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分析。

难点:理解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的人文内涵。

五、教学课时

1课时。

六、教学准备

1.教具:课件、相关图片、纪录片资料等。

2.学具:收集到的革命历史题材的美术作品及相应资料。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预计用时5分钟)

1.教师活动: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包括组长、副组长、组员若干人),要求各小组选择本组感兴趣的革命历史题材美术作品。

2.学生活动:各小组选派代表进行展示。

(二)深入理解,提高审美(预计用时8分钟)

1.教师活动:让各小组分析所选作品采用了哪种艺术表现形式,并说说本课还有哪些作品采用了这种形式。以上革命历史题材的美术作品采用了哪些艺术表现形式?

2.学生活动:小组展示。

①雕塑:圆雕《艰苦岁月》1956潘鹤

浮雕《虎门销烟》1953~1958曾竹韶

《抗日游击战》1953-1958张松鹤

《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1953-1958刘开渠

油画《启航》2009何红舟 黄发祥

《占领总统府》1977陈逸飞 魏景山

《开国大典》1952董希文

《狼牙山五士》>1959詹建俊

《母亲》1981孙滋溪

版画:《支柱》(版画)1984张怀江

中国画:《太行铁壁》1984王迎春 杨力舟

素描:《血衣》1959王式廓

3.教师活动:以《开国大典》为例,从构图、用色的角度进行分析,使学生了解《开国大典》的构图虚实结合,用色民族化,得出此类作品在表现历史事件时,以还原历史现场为主,需要突出重点,强化视觉中心。

4.学生活动:认真听讲,完成作业。以《开国大典》为例,从构图、用色的角度进行分析:A.构图两大创意:一是左实右虚。二是右边缺少了一根柱子。B.色彩民族化a.大红:灯笼、柱子、红旗、地毯。b.碧蓝:天空。c.金黄:灯龙穗、菊花。C.强化视觉中心点(毛泽东)。

(三)探究学习(预计用时20分钟)

1.教师活动:出示一组作品《占领总统府》《启航》《狼牙山五壮士》《太行铁壁》),让各小组根据学习单对感兴趣的作品进行欣赏。(学习单内容:主题、构图、用色、感受。)

2.学生活动:欣赏作品并进行探究。①《占领总统府》(油画) 1977 陈逸飞 魏景山;《启航》(油画) 2009  何红舟 黄发祥  作品的视觉中心点?②《狼牙山五士》(油画)1959詹建俊;《太行铁壁》(中国画)1984王迎春 杨力舟。艺术家为什么选择这样的场景表现战争? 你能体会艺术家在哪些方面进行了独具匠心的创作与探索?《太行铁壁》气势磅礴斧劈功,群峰壁立如雕塑。《狼牙山五士》的三角形构图。

(四)现固提升(预计用时12分钟)

1.学生活动:与教师共赏孙滋溪的油画作品《母亲》。

完成作业:试着从构图、画面中心位置处于何处来分析这幅作品。构图:三联画形式。画面中心位置:母亲喂养孩子部分。

2.教师活动:介绍作品背景,提问:“这幅作品采用了何种构图?”(三联画形式。)“画面中心位置处于何处?”(母亲喂养孩子部分。)“传递给我们何种感受?”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