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详情

为什么说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领土?

王洪宝2024/5/29分类:史实史料

      1. 三国时代的吴国黄龙二年(公元230年),吴王孙权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1万名官兵“浮海求夷洲及禀州”,到达了夷洲(台湾)。吴国孙权派遣官兵前往夷洲,规模很大,时间很长,前后经历一年之久,卫温、诸葛直到达夷洲后,由于疾疫流行,水土不服,“士众疾疫死者十有八九”,不得不带领数千名夷洲人返回大陆。,这是中国军队第一次到达台湾。同时,由于这次行动,使丹阳太守沈莹有可能通过到过夷洲的官兵和由官兵带回的夷洲人,详细地了解夷洲的情况,写出《临海水土志》留下了世界上有关台湾情况最早的记述。
     2. 隋炀帝于大业三年(公元607年)下令羽骑尉朱宽与海师何蛮一同入海,经过艰难的航行,终于到达流求(台湾)。因“言不相通,掠一人而返”。第二年,隋炀帝又令朱宽再去慰抚,但“流求不从”,仅取其布甲而返。大业六年(公元610年),派遣武贲郎将陈棱及朝请大夫张镇州率领东阳(今浙江金华、永康等地)兵万余人,自义安(今广东潮州)起航,到高华屿,又东行二日到甓屿,再航行点一日,便至流求。当地土著居民“初见船舰,以为商旅”,相继前来贸易。这说明当时已常有大陆商人在那里通商,所以当地居民见到船舰才习以为常。陈要求当地酋长欢斯渴刺兜投降,遭到拒绝,于是隋军“虏其男女数千人,载军实而还”。
隋代称台湾为流求,但《隋书》中的流求指的是什么地方、历来有不同的看法。早在19世纪末,荷兰学者施列格《Gustave Schlegel》在《古流求国考证》中从地理方位、王居及民居、政治、衣饰、兵器、战争、学术与宗教、外貌风俗及习惯、丧事、动物等12个方面,详细论证古中国地理家记载之流求,即今日之台湾。此外,大陆、台湾和日本的许多学者也都主张流求即台湾。但也有少部分学者认为流求即今日之冲绳。如果用《隋书•流求传》与《临海水土志》互相印证,并与台湾土著居民的生活形态相对比,可以看出其中的历史渊源关系。
     3. 到了唐朝,仍把台湾称为“琉求”,在韩愈的《送郑尚书序》、柳宗元《岭南节度使飨军堂记》等文中,都有此记载。
     4. 12、13世纪中国的宋朝和元朝已经在台湾岛链中的澎湖岛设立行政机构——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和澎湖岛,从此,台湾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管辖。
     5. 1661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1662年,郑成功率领明朝海军力量驱逐了荷兰殖民者,设立承天府,全面治理台湾岛。
     6.1683年,清政府进军台湾,1684年,设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光绪十一年(1885年)九月,鉴于台湾在巩固国防方面的巨大的作用,清朝“改福建巡抚为台湾巡抚”,正式建立台湾行省,刘铭传为第一任台湾巡抚。1714年,清政府派人到台湾测绘地图,以后一直将台湾岛视为“东南沿海七省之门户”。    

      7. 1945年8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台湾及澎湖列岛依照中、美、英签署的《开罗宣言》和中、美、英、苏签署的《波茨坦公告》规定,归还中国。10月25日,同盟国中国战区台湾省受降仪式在台北市举行,中国政府向世界宣布台湾及澎湖列岛重归中国主权管辖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