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详情

《铁杵成针》教学设计

董绍彪2021/6/27分类:教学设计

《铁杵成针》教学设计

▶课时目标

1.认识生字“卒”,会写“逢、卒”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节奏,初步掌握诵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3.理解部分文言文字词的意思,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精致与典雅。

▶教学过程

1.温故知新。

1)师引导生回顾李白的诗:大诗人李白的诗,大家背了不少,你最喜欢哪一首?谁能背给大家听一听?

2)导入新课。

①师引导: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与李白有关的文言文。

②出示课题:《铁杵成针》。

3)指导朗读课题。

①师指导读课题,指名读,读后评议。

②师教读课题:铁杵/成针。这样读,有了节奏,有了味道。

(出示图片,认识铁杵)师引导:图中箭头指的物品就是铁杵,要把它磨成一根针,真是不容易啊。文中写了谁要把铁杵磨成针呢?我们来看课文。

2.初读文本。

1)出示文本,标好停顿。

课件出示: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2)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

3)同桌互读,互纠互辅。

 细读感悟

1.了解内容。

1)对照文章听故事。

①课件出示句子。

②师述:有个地方有一座山,山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象耳山。山下有一条小溪,小溪叫磨针溪。(板书:地点磨针溪、象耳山)

③课件出示: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

④师引导:磨针溪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世间传说,大诗人李白曾经在这座山中读书。(板书:人物李太白)

⑤师引导:听出来了吗?这里的“世”就是世间、世上;“传”就是传说。你们发现了吧,古文中的一个字,如果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一个词语。

⑥师述:读着读着,还没有读完,他就放弃不读了,收拾收拾东西离开象耳山。(课件出示句子)

⑦出示课件,引导理解。

课件出示: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a.师引导:在经过这条小溪的时候,(板书:过)他碰到一位老婆婆正在磨铁棒。(板书:逢老媪)李白感到很奇怪,就问:“老婆婆,你为什么磨铁杵呀?”老婆婆说:“我想做一根针。”(板书:问曰)

b.理解“过是溪”。

师引导:“过是溪”的“过”,谁能组词?(示例:路过、经过、跃过)

师继续引导:李白经过哪条小溪?

生交流后师小结:就是第一句的“磨针溪”,这里用“是溪”代替了,简洁明了。

c.理解“问之”。

师引导:谁问?问什么?

生回答后师小结:原来一个“之”字就是一句话呀!文言文多么简洁明了!

⑧理解“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a.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b.师引导:谁能试着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c.生交流。

示例:李白听了,被老奶奶的意志感动了,于是他重新回到山中,继续学习,直到完成学业。(板书:感其意,还卒业)

d.师小结:老师对照原文,把这个故事讲了一遍,我们感觉到,古时一个字就是现在一个词语,有时甚至是一句话,所以文言文语言很简洁、凝练。

2)概括内容。

①师引导:听了故事,你也来根据板书,讲讲这个故事,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把这个故事讲得更生动。

②生自由讲故事,全班交流。

③组词释义,感受句式。(课件出示:未成,弃去)

a.师指名读,引导:分别用“成、弃”组词,你们发现了什么?

示例:“成”,完成;“弃”,放弃。它们是一对反义词。

b.师指名读;生齐读。

2)“之”“曰”对话,感受句式。

①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问之,曰:“欲作针。”

②师指名读,相机引导:“之”指的是问谁?问什么?

③示例:

李太白问老婆婆:“你磨铁杵做什么?”老婆婆回答说:“想把它磨成针。”

3)想象补白,感受句式。

①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②师引导:文中是怎样称呼李白的?找一找。(李太白、太白)

③辩一辩:为什么不用同一个称呼?这样称呼有什么好处?(预设:避免重复,表达更简洁)

④生读上面带有人称的语句。

⑤师引导:听了老婆婆的回答,李白可以说是百感交集呀!发挥想象,设想李白想到了什么?

⑥生交流后师小结:文中用三个字写出了李白的内心感受,用三个字写出了李白的行动。(感其意,还卒业)

1)师引导:这个故事,可以浓缩成哪个谚语?(生抢答)

2)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3)师指名朗读;生齐声诵读。

▶板书设计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