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详情

《南京大屠杀》教学反思

杨莹2017/7/7分类:反思

这篇课文让读者们重温了上世纪30年代发生在南京的那一幕充满血腥、刻骨铭心的历史,愤怒地控诉了侵华日军疯狂屠杀中国无辜百姓的滔天罪行,也给我们以深刻启迪,教育学生勿忘国耻,为振兴中华努力而学习,激发学生的强烈爱国之情。

一、营造氛围,让学生快速进入文本。

农村的孩子,知识面不够广泛,平日里很少接触甚至没有接触到南京大屠杀的史实,对于这段历史也并不是很熟悉,如何让孩子走进文本,与文本一起对话,感受当时日寇的残酷,这是本课的一个难点。于是在课前,我就带着学生观看电影《南京大屠杀》和《南京梦魇——不该被遗忘的历史》,让他们通过录像有个初步的感知。在课堂上,我借助多媒体手段,用一幅幅史实图片来展示当时的情景,让学生有个直观的感悟,让学生完全融入到这段历史之中。   

二、倡导自主学习,注重个性化阅读。

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我抓住课题,让学生紧紧围绕“为什么说国耻实刻骨铭心的?”于是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去找那一幕幕刻骨铭心的场面,请学生用心去读去感悟,为什么这段文字如此地刺痛你的眼、刺痛你的心?学生自主地去寻找、去探究、去品味,感受日寇的残酷。

6个星期、短短40多天、30多万人、年逾古稀、刚出生不久”等等这些词语被孩子们反复研读,“我很气愤。”“我恨不得把这些日本人赶出中国。””日寇多么惨无人道啊,他们真是毫无人性啊。” 这些情感从孩子的心中自然流淌。正因为爱之深,才恨之切啊,孩子们带着对同胞的同情、带着自己的无奈、带着对祖国深深地热爱,才对日寇有了切身之痛啊。

三、注重读写结合,给孩子们一吐为快的机会。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两者相辅相成。在阅读教学中,有目的地“见缝插针” ,在学生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让学生一吐为快,既实现了读写迁移,又给了学生一次习作的机会。

在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深刻感悟日寇的残暴,学生的怒火达到了极点,这个时候,我对学生们说:“历史不仅仅记载着过去,还给现在和将来以深刻启迪。此时,你的心中在想些什么?又想说些什么?这被屠杀的30万同胞又在警示着我们什么?请把你想的说的通过你的笔尽情流淌吧。”此时此刻,孩子们的心中充溢着满腔的怒火,从他们的笔尖也流淌出了他们所明白的:国力衰微,就只能由外族侵略,所以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的他们,要牢记这刻骨铭心的国耻,让历史不再重演,那就得奋发努力学习,让国家富强,要富国强民。

    一堂课下来,学生能从课文的字里行间、一幅幅惨不忍睹的图片中,感受到当时侵华日军的残暴,也感受到祖国当时的国力衰微,更加明白了要想历史悲剧不重演,就得好好学习,长大了振兴中华!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南京大屠杀》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