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详情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教学设计

董秀芬2021/6/16分类:教学设计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首先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将蛋白质和基因,都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引入,创设情景引入课题,并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学习新知识,以达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蛋白质和核酸都是必修一第二章学过的知识,基因的本质是必修二第三章学习的内容,通过设问的方式让他们逐步意识到“基因是通过指导蛋白质合成来控制性状的”这一点,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进一步设问,基因在哪里?蛋白质又在哪里?学生思考他们的位置。再设问细胞核中的DNA是如何指导细胞质中的蛋白质的合成的?通过一个媒介——RNA,由此,对比DNARNA,进而得出“为什么RNA适合做DNA的信使呢?”以问题串的形式,层层递进,深化认识,引导学生主动认识达到有效的探究,突出主干,从而将问题解决。太抽象的地方,使用多媒体动画的方式直接呈现给学生眼前,帮助他们更直观的认识转录的过程。

二、教材分析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是本章的开篇,是本章学习的基础,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要用2课时,基因如何控制生物的性状是本章学习要解决的中心问题。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体现者,也可以说是承担者,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课程标准中与本节教学相对应的要求是: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要求学生能够把握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能够与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和扩展等。本节的突破对本模块的学习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没有本节内容的揭示,很多的现象无法解释,很多的研究无法进行,很多的生物技术无法操作。

三、学情分析

    在学习了《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和《基因的本质》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对这抽象的基因的存在位置和它的本质已有了一定认识,但是因为还涉及一些必修一的知识,学生容易因为学过很久而有所忘记,还有就是此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容易当时表现的比较清楚明白,过后又开始迷惑,对整个转录过程记不清,不知道怎么掌握这部分知道。

四、教学重点难点

    遗传信息的转录过程

五、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播放《侏罗纪公园》关于恐龙的图片。影片说:复活的恐龙是科学家利用提取出的恐龙DNA分子培育繁殖而来的。

  提出问题:

  ①恐龙真的能复活吗?(能或不能)——集体答

 

  ②若能,要想利用恐龙的DNA使恐龙复活,你认为主要要解决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蛋白质)

 

  ③那么基因是如何控制蛋白质合成的呢?(引起学生思考,不用回答)

————引出课题——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板书)

创造情景----从学生感兴趣的电影入手,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引发学生思考

新课讲解

 

 

 

 

探究一、识图比较DNARNA,为转录的学习作铺垫。

 

 

 

 

 

 

 

 

探究二、突破转录的过程这一重难点

 

 

 

 

 

 

 

 

 

 

探究三、转录与DNA复制的比较 

  提问引发思考: 我们都知道生物体的性状是由基因来控制的,那么基因如何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呢?(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基因是什么?(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让学生回答

  DNA主要分布在哪里?(学生回答细胞核)

  蛋白质合成的场所在哪里?(学生回答细胞质中的核糖体)

  引导探究:细胞核中的基因怎么去指导细胞质中的蛋白质合成呢?两者之间靠谁来牵线搭桥,把基因上的遗传信息“带”到核糖体上呢?

  学生:回答RNA

  进一步设问:为什么RNA适合做DNA的信使?

  教师:必修一我们就学过DNARNA,它们的区别是什么?

  阅读课本P64-65,完成学案1.RNA的结构及种类。

  学生展示,学生质疑,教师总结。

简单说明三种RNA的种类和功能。(学生完成,教师帮忙纠正)

 

引导学生总结:为什么RNA适合做DNA的信使?  

  1. RNA是由基本单位-----核苷酸连接而成,跟DNA一样能储存遗传信息。

2. RNA一般为单链,比DNA短,能通过核孔,从细胞核转移到细胞质中。

3. RNADNA的关系中,也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4.完成正常使命的RNA易迅速降解,保证生命活动的有序进行。

课堂检测一、PPT展示即使突破,学生抢答。

设疑:DNA的遗传信息是怎样传给mRNA的?想知道吗?(引出转录的问题。)

 什么是转录呢?

播放一次完整的转录过程的动画,引导学生带着以下问题串认真观察每个过程的变化特点。(问题串:转录的场所、原料、产物、酶、模板、模板的去路、配对的原则分别是什么?)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65的第三自然段和图4-4,小组讨论完成学案内容2.转录的过程。

   然后找学生回答上述问题,进行检查。(之后课件显示答案)(先找语言表述能力强、通过眼神交流感觉能会的学生讲,讲完表扬鼓励以树立榜样。再依次找中下层次的学生。从而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并可根据时间调整提问人数,把握课程进度)不完整不准确的找其他同学补充讲解。

  PPT展示转录过程的四个步骤,引导学生总结。

课堂检测二、易混易错辨析,学生抢答。

PPT展示易错提醒,师生共同总结。

课堂检测三、学生思考,作答,解疑,完成延伸拓展与即使突破练习(略)

  播放动画,小组讨论,学生展示,师生互助,最后教师在课件中给出答案。

课堂检测四、PPT展示,学生思考,作答,解疑。

 

突出矛盾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归纳能力和合作能力。

使学生明确三种类型的RNA,从而为学习后续内容做好铺垫。

 

师生总结。

检测知识理解掌握情况

利用多媒体动画,使内容直观化。

 

 通过观察、填空、讲述和练习来突破这一重难点。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和对比分析能力

检测知识理解掌握情况

 想一想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 

知识、能力提升

六、板书设计

4.1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一、RNA

二、转录

1.概念

2.场所:细胞核

3.基本条件:模板,原料,能量,酶

4.产物:mRNA

三、转录与DNA复制的区别


七、教学反思

    本节教材抽象难懂,学生很难理解,尤其是转录的过程更是抽象!所以我通过设计一些学生活动让学生深刻认识DNARNA的区别,从而让他们更容易理解为什么RNA适合做DNA的信使。用多媒体动画的方式展示转录的过程直观化更容易理解,但不能让他们看完了就算了,而是通过让他们表述转录的过程从而巩固转录的过程,以及在转录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问题,例如场所,原料,模板,酶,能量等等一系列问题,让他们加深对转录过程的理解,并重点强调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通过探究复制和转录的区别,学生的表现让我也很满意,因为该注意的一些问题他们都注意到了,例如复制时需要的酶是解旋酶和DNA聚合酶,转录时需要的酶是解旋酶和RNA聚合酶,还有模板是单链还是双链等等的问题。

本节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还需要不断改进。例如:1、过渡语的使用;2.如何才能让学生更感兴趣,学习充满积极性;3.学生小组合作不充分,从他们讨论后再回答问题就能看出来,有些问题自己都曾说出来过,但是学案上面却没有改,并且在答题的时候也没有意识到,还按照之前错误的来讲;4.如何让学案、课件、板书、课本有机的结合,还有待好好探究。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3.3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