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详情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教学设计
董秀芬2021/6/16分类:教学设计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首先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将蛋白质和基因,都通过设置问题的方式引入,创设情景引入课题,并引导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学习新知识,以达到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蛋白质和核酸都是必修一第二章学过的知识,基因的本质是必修二第三章学习的内容,通过设问的方式让他们逐步意识到“基因是通过指导蛋白质合成来控制性状的”这一点,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进一步设问,基因在哪里?蛋白质又在哪里?学生思考他们的位置。再设问细胞核中的DNA是如何指导细胞质中的蛋白质的合成的?通过一个媒介——RNA,由此,对比DNA和RNA,进而得出“为什么RNA适合做DNA的信使呢?”以问题串的形式,层层递进,深化认识,引导学生主动认识达到有效的探究,突出主干,从而将问题解决。太抽象的地方,使用多媒体动画的方式直接呈现给学生眼前,帮助他们更直观的认识转录的过程。
二、教材分析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是本章的开篇,是本章学习的基础,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要用2课时,基因如何控制生物的性状是本章学习要解决的中心问题。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体现者,也可以说是承担者,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是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来实现的。课程标准中与本节教学相对应的要求是: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要求学生能够把握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能够与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和扩展等。本节的突破对本模块的学习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没有本节内容的揭示,很多的现象无法解释,很多的研究无法进行,很多的生物技术无法操作。
三、学情分析
在学习了《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和《基因的本质》后,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对这抽象的基因的存在位置和它的本质已有了一定认识,但是因为还涉及一些必修一的知识,学生容易因为学过很久而有所忘记,还有就是此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学生容易当时表现的比较清楚明白,过后又开始迷惑,对整个转录过程记不清,不知道怎么掌握这部分知道。
四、教学重点难点
遗传信息的转录过程
五、教学过程
教学 环节 |
师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导入 |
播放《侏罗纪公园》关于恐龙的图片。影片说:复活的恐龙是科学家利用提取出的恐龙DNA分子培育繁殖而来的。 提出问题: ①恐龙真的能复活吗?(能或不能)——集体答
②若能,要想利用恐龙的DNA使恐龙复活,你认为主要要解决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蛋白质)
③那么基因是如何控制蛋白质合成的呢?(引起学生思考,不用回答) ————引出课题——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板书) |
创造情景----从学生感兴趣的电影入手,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引发学生思考 |
新课讲解
探究一、识图比较DNA和RNA,为转录的学习作铺垫。
探究二、突破转录的过程这一重难点
探究三、转录与DNA复制的比较 |
提问引发思考: 我们都知道生物体的性状是由基因来控制的,那么基因如何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呢?(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基因是什么?(基因通常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让学生回答 DNA主要分布在哪里?(学生回答细胞核) 蛋白质合成的场所在哪里?(学生回答细胞质中的核糖体) 引导探究:细胞核中的基因怎么去指导细胞质中的蛋白质合成呢?两者之间靠谁来牵线搭桥,把基因上的遗传信息“带”到核糖体上呢? 学生:回答RNA 进一步设问:为什么RNA适合做DNA的信使? 教师:必修一我们就学过DNA和RNA,它们的区别是什么? 阅读课本P64-65,完成学案1.RNA的结构及种类。 学生展示,学生质疑,教师总结。 简单说明三种RNA的种类和功能。(学生完成,教师帮忙纠正)
引导学生总结:为什么RNA适合做DNA的信使? 1. RNA是由基本单位-----核苷酸连接而成,跟DNA一样能储存遗传信息。 2. RNA一般为单链,比DNA短,能通过核孔,从细胞核转移到细胞质中。 3. RNA与DNA的关系中,也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4.完成正常使命的RNA易迅速降解,保证生命活动的有序进行。 课堂检测一、PPT展示即使突破,学生抢答。 设疑:DNA的遗传信息是怎样传给mRNA的?想知道吗?(引出转录的问题。) 什么是转录呢? 播放一次完整的转录过程的动画,引导学生带着以下问题串认真观察每个过程的变化特点。(问题串:转录的场所、原料、产物、酶、模板、模板的去路、配对的原则分别是什么?)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65的第三自然段和图4-4,小组讨论完成学案内容2.转录的过程。 然后找学生回答上述问题,进行检查。(之后课件显示答案)(先找语言表述能力强、通过眼神交流感觉能会的学生讲,讲完表扬鼓励以树立榜样。再依次找中下层次的学生。从而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并可根据时间调整提问人数,把握课程进度)不完整不准确的找其他同学补充讲解。 PPT展示转录过程的四个步骤,引导学生总结。 课堂检测二、易混易错辨析,学生抢答。 PPT展示易错提醒,师生共同总结。 课堂检测三、学生思考,作答,解疑,完成延伸拓展与即使突破练习(略)
播放动画,小组讨论,学生展示,师生互助,最后教师在课件中给出答案。
课堂检测四、PPT展示,学生思考,作答,解疑。
|
突出矛盾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归纳能力和合作能力。
使学生明确三种类型的RNA,从而为学习后续内容做好铺垫。
师生总结。
检测知识理解掌握情况
利用多媒体动画,使内容直观化。
通过观察、填空、讲述和练习来突破这一重难点。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和对比分析能力 检测知识理解掌握情况 |
想一想 |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 |
知识、能力提升 |
六、板书设计
4.1 基因指导蛋白质的合成
一、RNA
二、转录
1.概念
2.场所:细胞核
3.基本条件:模板,原料,能量,酶
4.产物:mRNA
三、转录与DNA复制的区别
七、教学反思
本节教材抽象难懂,学生很难理解,尤其是转录的过程更是抽象!所以我通过设计一些学生活动让学生深刻认识DNA和RNA的区别,从而让他们更容易理解为什么RNA适合做DNA的信使。用多媒体动画的方式展示转录的过程直观化更容易理解,但不能让他们看完了就算了,而是通过让他们表述转录的过程从而巩固转录的过程,以及在转录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问题,例如场所,原料,模板,酶,能量等等一系列问题,让他们加深对转录过程的理解,并重点强调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通过探究复制和转录的区别,学生的表现让我也很满意,因为该注意的一些问题他们都注意到了,例如复制时需要的酶是解旋酶和DNA聚合酶,转录时需要的酶是解旋酶和RNA聚合酶,还有模板是单链还是双链等等的问题。
本节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还需要不断改进。例如:1、过渡语的使用;2.如何才能让学生更感兴趣,学习充满积极性;3.学生小组合作不充分,从他们讨论后再回答问题就能看出来,有些问题自己都曾说出来过,但是学案上面却没有改,并且在答题的时候也没有意识到,还按照之前错误的来讲;4.如何让学案、课件、板书、课本有机的结合,还有待好好探究。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3.3细胞核的结构和功能教学设计
共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