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详情

教学设计《北京的春节》

郑满科2021/3/2分类:教学设计

课题

6、北京的春节

课型

新授

课时

2

授课时间

 

1.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

3.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法。

重难点

1、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2、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关于童谣的课件;歌曲《恭喜》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随记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说说理由。(唤起学生对春节时热闹喜庆气氛的回忆。)

2.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由读通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同桌间互读检查。

2.请13名学生按自然段轮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

3.交流汇报,老师相机板书: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明确老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

4.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默读课文,合作填表

学生默读课文,把老舍先生写到的时间画出来,把在这些时间里具体的风俗习惯画出来,然后填表、汇报。

四、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除夕和正月十五)

2.认真读第七自然段,联系你过年时的感觉,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3.除夕夜可以说是春节中的高潮,在热闹、喜庆、团圆的气氛中,有多少人今夜无眠。试着用你的朗读来把它表现出来。

4.配《恭喜》乐曲朗读,体现“除夕真热闹”。

五、作业:抄写词语

色味双美 零七八碎 万象更新 男女老少 灯火通宵

日夜不绝 万不得已 截然不同 张灯结彩 各形各色

引导学生交流读懂的地方和不懂的地方。

 

 

 

 

 

 

填表时同桌可以合作。然后说说课文的顺序、主要内容。

 

 

引导学生弄清“光景”的意思,体会除夕的动与初一的静。

 

 

 

 

 

 

完成练习册精要交流2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受到了北京春节浓浓的“年味”。现在请大家回顾,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介绍北京春节习俗的?作者根据这个顺序写了春节期间哪几个重要日子?

2.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北京的春节,感受北京春节的习俗,和它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二、初读课文,分清详略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在详细的部分画上记号。

2.学生汇报:作者详写的是“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节”。

三、精读课文

(一)精读课文,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体会作者所使用的表达方法

在文中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哪天呢?好好读一读,画一画句子,在小组和同学说说自己的感受。小组交流。

1.腊八的时候,人们做些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作者怎样的语言风格?

喜欢腊八这一天的同学说一说。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

1)怎样描写腊八粥的:

出示句子: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分析:①“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表达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俗特点。②从这些描写当中,我们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的通俗和有趣。

2)泡腊八蒜: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着重突出“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两个词,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简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也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

2.让我们一起走进北京春节的第一个高潮──除夕。这一段的总起句“除夕真热闹”,同学们看看,作者从哪些方面使我们感受到除夕的“热闹”。

1)从“味、色、音”的角度来体会。“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足见老舍先生描写的细腻。

2)从人们活动的角度来体会。“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还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足以看出人们差不多全都在庆祝除夕,当然热闹了。

出示句子: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分析:①从第一句话可充分感受到“除夕真热闹”。透过“万不得已”“必定”等词语,可以体验到人们多么重视除夕夜“吃团圆饭”,这里饱含着浓浓亲情,浸润着传统美德。②按照老北京的习惯,年三十晚上不能睡觉,要痛痛快快地玩一宿,这叫“守岁”。“守岁”有两重意义:岁数大的人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延寿。品读这些句子,不仅了解北京的春节习俗,还要深入领悟传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3)指导朗读:全家老小欢聚守岁,共享天伦,多么热闹的气氛,多么浓浓的亲情啊!让我们用声音传递出人们美好的情感。(男、女生比赛朗读。)

3.与除夕相比,正月初一又是怎样的光景呢?(全城都在休息。)

1)“全城都在休息”到底是怎样的一番光景?多数铺户要到初六才开张。

2)作者写了哪些人的活动?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男人们在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小贩们在寺庙外边摆摊,小孩子们则爱逛庙会,还有很多人参加赛马赛骆驼的比赛呢!总之,每个人都没闲着,或者走亲访友,或者逛街、比赛,可谓轻松自在。

4.喜欢元宵的同学,一起来看这个句子:

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

1)此处元宵如同南方的汤圆。“除夕真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初一拜年、逛庙会,虽“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但同样热闹,这是春节的第二个高潮;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集市上卖元宵、家家户户吃元宵,这是春节的第三个高潮。一个“又”字,表现出作者在结构文章、统筹内容上的匠心。

2)元宵上市,老北京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到了,从哪些词句你可以看出这是一个高潮?主要通过对灯的描写来体会。

(3)元宵,这个春节的又一个高潮,这普天同庆的日子九是这样的红火而美丽!这也是写元宵的总起句和总结句,作者采用的是总分总的段落结构。

(4)同学们想不想看这三个高潮的情景?播放视频。

5.“一眨眼”正月十九到了,当同学们穿着新衣上学去,大人出门做事的时候,心里总会回想起什么?带着对春节的恋恋不舍的感觉读读最后一段。

三、总结全文,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1.老舍在整体介绍春节习俗时,着力突出“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这四天,让春节的风俗习惯给我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这也是详略得当写法的好处。

四、布置作业

请你结合《北京的春节》和自己所过的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

教学

反思

教学时,我主要以读为主,辅以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乐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生情。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气氛。通过阅读,找出春节开始”“高潮结束的日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北京,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辅导情况

部分同学对各个时间段的风俗习惯没有概括完整,课上交流指导。

上一篇: 六年级语文课《桥》教学设计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