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详情

八年级语文试卷

杨武昌2020/10/29分类:试卷

八年级语文试卷


第Ⅰ卷  选择题(3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黏土nián        撺掇duo          彷徨páng          惟妙惟肖xiào

B 娴熟xián       粗糙zào          慰藉jiè           锐不可当dāng

C 诘责jí        记载zǎi          锃亮zèng          海市蜃楼shèng

D 行辈háng       归省shěng       羁绊bàn           挑拨离间jiàn

2、下列词语的书写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

A 瞳仁       砂砾       摩肩接踵     世外桃园

B 虔诚       簇拥       油光可鉴     恹恹欲睡

C 驰骋       涌跃       坦荡如砥     震耳欲聋

D 襁保       萦绕       重峦叠嶂     正襟危坐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元旦演唱会结束,音乐大厅内炫彩夺目的各色霓虹灯关掉之后,会场顿时黯然失色。

B 小莉莉在庆祝第三十四个教师节的文艺晚会上的优美的舞姿,令人叹为观止。

C 这个建筑工地管理混乱,建筑材料的随意摆放,错落有致,被有关部门责令限期整改

D 我的妈妈非常喜欢干干净净,是一个有洁癖的人,最讨厌别人乱扔垃圾,藏污纳垢。

4、下面句子中表意清楚、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目前,各中小学全面加强食品安全常识的教育活动,用以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

B 为了预防此类踩踏事件不再发生,我们完善并制定了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执行力度。

C 继承和发扬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D 为了提高传统优秀文化特色,许多中小学举办了“寻找乡土文化画作”的活动。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存在错误的一项是(  )

A “喏,怎么样,”刚才那个卖东西的人问,“现在可以确定买了吗?”

B 有了执著,生命旅程上的寂寞可以铺成一片蓝天;有了执著,孤单可以演绎成一排鸿雁;有了执著,欢乐可以绽放成满园的鲜花。

C 在中国传统的教育里,最重要的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D 谈到如何教育孩子?如何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这位老师有深刻而独到的见解。

6、下列句子填入横线上,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捍卫母语,珍爱母语,是我们的责任,

(1)的确,作为文化主要载体的语言,一旦丧失,就断了历史,断了文化之脉。

(2)汉语之于我们,更是一种感情,一种精神。

(3)有人说:“一个民族的语言就是它的历史。”

(4)它连接起中华民族,是每一个华人血管里流淌的血液。

(5)它的强大的生命力本身就是对其价值的最好证明。

(6)汉语是世界上少有的能够沿用至今的语种之一。

A (3)(4)(6)(5)(2)(1)            B (4)(5)(3)(6)(2)(1)

C (3)(1)(6)(5)(2)(4)            D (4)(6)(5)(2)(1)(3)

7、下面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记,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分为游记、碑记、杂记,以游记最多,是一种用来记叙旅途见闻和某地政治生活、社会面貌、风土人情、山川景物及名胜古迹的散文体裁。其次是普通的叙事性散文或杂记。如《桃花源记》《核舟记》《小石潭记》等。

B 王勃,唐代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我们学过他的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C、朱自清,中国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著有诗文集《踪迹》,诗文集《欧游杂记》。他的《背影》一文截取父亲给儿子买橘子的片段,借写父亲的背影,展现了浓浓的父爱。

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主人公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生活经历为线索,成功塑造了一个个性倔强,充满青春活力,勇敢坚强,意志坚定的人物形象。这部作品是理想主义的旗帜和人生的教科书。

(二)阅读下面的一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马  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8、下面句子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 才美不外见

C 骈死于槽枥之间               D 其真无马邪

9、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的一项是(  )

A 不以千里称也                策之不以其道

B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环而攻之而不胜

D 故虽有名马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0、对本文的分析与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作者借千里马表达了“有了伯乐,才能发现人才”的观点,并指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寄寓了作者对人才遭屈辱、被埋没的感慨、悲愤之情。

B 学习本文的感触:每个历史时期都不缺少人才,关键是统治者能不能发现并用好人才,人尽其才,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优势。所以,应该让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长处。

C 本文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表明了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视人才,使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D 文章开篇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这一有悖于常理的论断,意在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出发,说明千里马被埋没是可以避免的。

第Ⅱ卷(120分)

二、11——14题,24分。

11、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3分
译文:


(2)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3分

译文:


12、在横线上正确书写空缺的内容。(每小题1分,共6分)

(1)安得广厦千万间,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窥谷忘反。(吴均《与朱元思书》)

(3)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

(4)             ,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5)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         。(《诗经.关雎》)

(6)             ,提携玉龙为君死。(李贺《雁门太守行》)

13、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6分

赤 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 这是一首怀古咏史诗,诗人借史抒情,借对赤壁之战的评论来抒发自己的感慨,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和渴望报效国家的壮志。

B 诗的开篇从一支折戟说起,借物起兴,慨叹当朝人物事迹,引出对古人和古事的感叹。暗含岁月流逝和物是人非之感,为后两句的论史抒怀作铺垫。

C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说: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便利条件,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可能将要重写。

D 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中的“东风”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诗中写到的“二乔”暗示了什么?2分

答:                                                                        。

(3)请你描述“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诗所展示的画面。2分

答:                                                                               

                                                                              

       

14、综合性学习 6分

为了更好地引导弘扬传统,知礼孝亲,铜仁市某校八年级(3)班开展“孝心无价,从我做起”的活动,请你积极参与活动,完成下列任务。

(1)活动一:知孝道——请你收集有关孝亲的经典名句,写出你最喜欢的一句。2分

答:百善孝为先;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2)活动二:明孝义——请仿照例句下一句话,把你对“孝”的理解表达出来。2分

示例:孝是设身处地的理解,孝是心动行动的付出。

答:                                                                    。

(3)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怎样孝敬父母,你认为应该怎样做?写出一种做法。2分

答:                                                                         

                                                                                              

三、现代文阅读 36分

(一)阅读《壶口瀑布》一文完成15——18题。18分。

壶口瀑布

壶口在晋陕两省的边境上,我曾两次到过那里。 
第一次是雨季,临出发时有人告诫:“这个时节看壶口最危险,千万不要到河滩里去,赶巧上游下雨,一个洪峰下来,根本来不及上岸。”果然,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视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其时,正式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吞没。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 
第二次看黄河,我专选了个枯水季节。春寒刚过,山还未青,谷底显得异常开阔。我们从从容容地下到沟底,这时的黄河像是一张极大的石床,上面铺了一层软软的细沙,踏上去坚实而又松软。我一直走到河心,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我倚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涌、更挤、更急。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漩涡,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 
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看罢水,我再细观察脚下的石。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据徐霞客游记中所载,当年壶口的位置还在这下游一千五百米处。你看,日夜不止,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一寸寸地剁去。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

15、文章以“壶口瀑布”为题,有什么作用?4分

答:


16、作者一边记述所见的景象,一边表达自己的感受,请你找出一处——由景物引发作者感想的语句,并说一说你的理解。5分

答:语句:                                                                            

                                                                              

                                          2分                                                    

理解:                                                                              

                                                                              

    

3分

17、品味语言: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有什么妙处?5分

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答:                                                                                 

                                                                                        

                                                                                              

18、阅读文章,请你概括出壶口瀑布在雨季和枯水季节的特点。4分

答:在雨季的特点:                                                                                 

                                                                        2分

在枯水季节的特点:                                                            

                                                2分

(三)阅读下面的一篇文章,完成19——22题,18分。

粽子中包裹的情爱

端午节没有粽子,就像过年没有饺子一样,缺了核心的部分。无粽难成端午,粽子不仅是舌尖上的美味,还是我们民族一种难以割舍的情结。
唐明皇李隆基有一首诗写道:“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欧阳修的一首《渔家傲》中也写道:“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可见,古代上至皇家贵族,下至黎民百姓,都要在端午节包粽子。这个习俗延续至今,已经成了我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小小的粽子里,包裹了人们太多的情感和寄托。
粽子里包裹着祭奠和怀念。相传爱国诗人屈原不忍看到自己的祖国被欺凌,在五月初五写下绝笔之作《怀沙》后,毅然投入汨罗江,用生命来表明爱国之心。百姓们爱戴屈原,担心江中鱼虾咬坏屈大夫的身体,就把粽子投入江中,这样喂饱了鱼虾,它们就不会伤害屈大夫的身体了。后来,包粽子的习俗流传下来,一种文化也流传下来。屈原的爱国精神一直被后人敬仰和传颂,我们用包粽子的方法表达对屈原的祭奠和怀念,这也是我们民族爱国精神的体现。余光中曾经深情地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屈原的诗歌是中华爱国诗篇的源头,屈原的爱国精神源远流长。两千多年来,我们祖祖辈辈都在祭奠屈原,不管磨难,无论风雨,端午节总会如期而至,粽香也会如期飘荡在五月五日这天。
粽子里包裹着传统和民俗。粽子又叫“角黍”,用粽叶包裹糯米大枣等,煮制而成,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如今,粽子的种类繁多,馅料各异。每每剥开一只热腾腾的粽子,粽香扑鼻而来的同时,我们的脑海中总会有很多记忆被唤醒,关于端午,关于屈原,关于爱国,如此等等,我们味蕾上的回忆是绵长的,深厚的。粽子是引子,引出了太多的记忆。我们的民俗文化博大精深,而且影响深远,包粽子的习俗还流传到了朝鲜、日本等很多国家。《舌尖上的中国》也记录了粽子的故事,美味的粽子背后是深厚的文化积淀。端午又到,家家户户忙碌起来,开始浸泡糯米,清洗苇叶,准备过一个活色生香的端午节。汪曾祺说,民俗是一个民族的大型抒情诗。真是这样呢!端午一到,我们每个人都像诗人一样,变得深情而浪漫,抒写着对生活的热爱。
粽子里包裹着思念和亲情。不管我们走过多少地方,吃过多少种粽子,最爱的还是妈妈包的粽子。舌尖上最深刻的记忆,是妈妈的味道。家乡的端午,夏日的风轻轻地吹着,妈妈一大早就起来忙碌。孩子们还没起床,就闻到了苇叶的清香。妈妈动作娴熟,一只只小巧玲珑的粽子从她的手中飞出来,绿莹莹的粽子堆积起来。接下来,妈妈烧火煮粽。小半天时间,粽子出锅了,吃上一个,味道香浓。多年后,我们远离家乡,但那种味道仿佛一缕香,一直萦绕在记忆中。妈妈又打来电话:“端午节放假了,回家吃粽子吧。”瞬间,眼泪与口水齐飞……
粽叶飘香,今又端阳。粽子中包裹着我们浓浓的情,深深的爱,这份情和爱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只要有中国人的地方,这份情和爱就会像永不枯竭的河流一样,绵延流淌。

19、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有什么表达效果?(1)(2)题,任意做一个小题。4分

(1)“相传爱国诗人屈原不忍看到自己的祖国被欺凌,在五月初五写下绝笔之作《怀沙》后,毅然投入汨罗江,用生命来表明爱国之心。”

答:


(2)汪曾祺说,民俗是一个民族的大型抒情诗。

答:


20、文中加横线的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4分

答:


21、本文的第二自然段,在文中起着怎样的作用?5分

答:




22、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在我们的铜仁,都要举办一项重要的活动,这是什么活动?举办这项活动有什么意义?5分

答:




四、写作 60分

23、读下面的文字,以后以“是你,让我     ”为题,写一篇文章。

人的成长需要丰富的物质养料,更需要丰厚的精神营养。物质养料强健我的身体,精神养料强大我们的灵魂——失败让我们变得坚强;耻辱让我们知道怎样赢回尊严;批评让我们日益成熟;艰难让我们披荆斩棘而上进;感动让我们懂得珍惜;阳光让我们感到温暖幸福;鼓励让我们倍增前进的信心……

温馨提示:

(1)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2)(2)思想内容健康。

(3)(3)字数:不少于600。

(4)(4)语句通顺,没有错别字,卷面干净,字迹工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