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详情

《我的童年》教学设计

杨坤武2017/11/22分类: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

 

备课内容

教师随笔

课题  《我的童年》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识记重点字词,复述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

品味本文“语朴情醇”“野老话家常”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品析课文,品味语言特点;研讨点拨,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童年的留恋及对“文化大革命”的不满;学习作者以苦为乐、热爱故乡的精神。

 

重点与难点

重点:品味本文“语朴情醇”的特点,感悟作者对童年的留恋之情。

难点:深入体会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知识分子的苦闷之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小黑板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有人说童年是一首歌,欢快的音符却难以唱尽它丰富的旋律;有人说童年是一幅画,绚丽的色彩却难以描尽它多姿的回忆。冰心曾在《春水》中深情地吟诵——“童年呵,是梦中的真,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季羡林先生的童年是怎样的?

二、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声韵美。

1.检查预习生字词的情况。

注意以下字音和字形:

 一垄lǒng     教谕yù   龙肝凤髓suǐ  蹿房越脊cuān

   门楣méi    椽子chuán

2.默读课文,感知内容,思考回答。

(1)课文是从几个方面去写童年的?

明确:①贫穷的家庭;②艰辛的父辈;③吃白面的回忆;④童年的伙伴;⑤离乡的济南。

(2)作者的童年生活有什么特点?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表现这一特点的?

明确:作者的童年可以说是苦难的童年。作者出生的家庭极度贫穷,一年到头,只能“啃红高粱饼子就哭咸菜”,偶尔吃一回白面馒头如同吃“龙肝凤髓”一般;为吃一块白面饼子,竟被赶到水坑中。作者在6岁时便不得不离开家乡,离开父母,这对一个孩子来说,无疑也是极为残酷的事情。这些都是作者童年苦难生活的表现。

(3)读完本文,你对作者的童年经历有哪些感触呢?

四、重点研读

   你最喜欢文章的哪些段落?找出来读一读,说说为什么?

例: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

   分析:1、这段话语言生动、形象,用表色彩的红、绿、灰黄,对比表达作者童年的单调。2、这段话在文中的作用有两个:一是点明题目;二是引起下文,概括自己的童年的特点。

五、 问题探究

   品析季羡林散文“语朴情醇”“野老话家常”的特点。

六、 教师小结

    人的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生命赋予的意义。

作业设计】   完成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

                   5、我的童年

               出生在最穷村最穷的家              单调     

               父辈们生活艰苦                    乏味

               半个白面馒头是每天最高的享受      艰难

               开始学着认字                      快乐

               六岁离开故乡

                          

 

教学反思

                                                                

                                                              

                                                              

                                                               

                                                               

                                                              

                                                               

                                                                

上一篇: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