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详情

《紫藤萝瀑布 》教学设计及教学心得

熊威2022/11/15分类:教学设计

《紫藤萝瀑布 》教学设计及教学心得

熊威

教学目标: 

1.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基本内容.通过颂读,给学生的理解搭一个桥梁,从而使他们的思维向纵深发展,从对紫藤萝美好形象的感受和文章优美语言的品味,提升到对作者的想感情的领会;

2.把握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3.用心领会写作意图,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让学生做到正确认识生活,面对生活,热爱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教学重点: 

理解本文抒发的感情,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学会欣

赏课文中精彩的语句。

教学难点: 

    感悟生命的真谛,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培养热爱生活的态度。

学情分析:

《紫藤萝瀑布》是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由紫藤

萝瀑布的辉煌、藤萝的命运,感悟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一时的不幸,个人的不幸,都不足畏;人生,应该是豁达的,乐观的,奋发的,进取的。本文由藤萝引向生命的思考,这种观察、感受、联想、思考对人的启迪是显而易见的,但对初一学生仍有一定难度。教师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地、合作地、探究地从事学习。

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教法:为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击破难点,我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突破重点词句,图文结合,反复诵读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学法:与教法相配合,引导学生掌握“读——思——议——写”的学习方法。通过读(范读、有感情的朗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通过思,即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认真思考,从深层次上进一步认识课文

内容;通过议,进行信息反馈和交流,检验读和思的效果;通过写,提升本文的学习感受,达到对课文主旨的理解。 在阅读方法上,主要提高朗读能力,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情境,引课题

板书:宗璞《紫藤萝瀑布》。

二、知美文,展背景。

1.宗璞,散文情深意长,隽永优美。

2.这篇文章与文革有关:文革,全称“无产阶级的文化大革命”,简称“十年文化大革命”,指19665月至197610月,对中华民族而言是一场严重的灾难的政治运动,家人遭受迫害;与身患绝症而即将离开人世的弟弟有关;与作者表达的目的有关。

三、听美文,感大意。

1.配乐范读,学生在听读中思考。 

问题: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内容。

设计说明:上课伊始,视频背景音乐朗颂,以此更直观、更形象地把学生带入美的意境中,身临其境地去体会“紫藤萝瀑布”的美妙景象,并由此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不断探究的欲望。帮助学生感知、理解,学生带着问题听朗读、思考回答。可以请学生听回答后相互评论、补充。

简单的内容归结: 所见   所忆   所悟

四、读美文,品美句。

1.学生带着感情自由朗读课文的1-6自然段。

用这样的句式回答:紫藤萝在开                的花。

(要求:学生找出句子进行赏析,品读出紫藤萝开花的特点。品读时,注意找出句中的修辞手法、关键的词语,读出情感。)

2.十多年前的紫藤萝,它又在开怎样的花呢?请学生齐读课文的第8自然段。

用这样的句式回答:紫藤萝在开        的花,这是一株                    的紫藤萝啊 !

(要求:联系时代背景,品读词句,读出情感。)

设计说明: 这两个问题是紧扣着教学重点与难点提出的,为下一步的教学设计做铺垫。带着问题朗读,可以让学习有目的,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选择恰当的“突破口”有助于更好更快地切入文章,让教学更顺手,能使学生对紫藤萝的神奇功能产生好奇,为文本的深入理解打下基础让学生具体分析,合作探究。这一环节的设置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在提高自我阅读能力的同时,充分发挥个人的见解和想象力,培养了合作精神

五、悟美句,谈生命

1.同学们,作者为何要写十多年前的紫藤萝花呢?

设计说明:自主合作探讨,把文章的中心句子引出来。                   

2.如何理解“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

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

教师小结

本文写作者偶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堵物释怀,心中的悲痛焦虑化为精神的宁静,感到生命的永恒,赞美了生命的顽强和美好。

同学们,我们踏着热爱生命的主旋律,去迎接新的朝阳!

七、作业布置

宗璞写了不少写景物的散文,请在课外《丁香结》《燕园树寻》《好一朵木槿花》并进行比较,看看这些作品有什么共同点的特点。


八、板书设计                             


                  对比            所悟          

所忆             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

设计说明: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简单明了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从而理清文章脉络。

八、对具体教学情况的总结分析

本案例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在教学设计时采用设计“主问题”的形式,在全文中设置一个能一线串珠地贯起全文内容的值得学生深层探究的问题。那就是:世界上的花千种万种,为什么作者却独独钟情于紫藤萝花?这一问题的提出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认真阅读文本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角度回答。这样一个开放性题目的设计,既可以减少无谓、无效、甚至无用的提问,节省出一定的课堂时间,又可以带动课文的整体阅读,更重要的是由于要解决问题而形成长时间的深层次的探究活动,可以让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活跃起来,多元化地解读文本,并展示出自己的个性特征,使课堂呈现出答案因多彩而精彩的现象,也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在分析的过程中还让学生对文本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把琅琅的读书声还给课堂,“三分文章七分读”,“一章三遍读,一句十回吟”,朗读不仅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更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在对语言文字的反复吟咏之中,可以达到准确的传情和悟情。朗读到位,还可以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充分明确文章的种种美,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了语感,提高了审美能力。

九、从这堂课引起的反思

我对本节课的体会是,教师要作为一个学习者出现在课堂上,面对文本,他必须有一种初读时的新鲜感。只有这样,他才能容许学生的阅读活动作为一种真实的阅读来发生,而不是教学程序的一个点缀。教师只有是学习者初读者,才会遭遇真问题,在问题面前发愁伤脑筋,把思考作为劳动来经历,从而为学生提供切实的帮助。我们在课堂里对宗璞的理解,很可能是一相情愿的解释,但我们借助工具书完成了一次探究,而且是一次意外的探究。当然,意外是相对我而言的,在提出问题的学生那里,它是来自真实阅读、自主思考之后的意料中事。我和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去拜访了作者的心灵,虽然这种方式可能是很唐突的,却毕竟成就了一次真实的探究。让我感触颇深的是,在这次探寻途中,我一直就站在学生的身边,他们不时地提醒我,他们所在的位置在哪里;我鼓励他们一小步一小步地往前走:我们就是这样搀扶着,一路走过来的。

新课程改革把我们语文教学带进了一个新的领域,新的境地。如今,我们师生的课堂行为大多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旗帜下发生和进行。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许多现有的课堂实践资料,却未必真正理解“自主、合作、探究”。即便是从那些经过反复演排并精炼出来的课例里面,我们在经历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短暂欣喜之后,仍不免有“浅草才能没马蹄”之慨。

首先,教师不再是课程知识的被动的传递者,而是一个主动的调适者、帮助者、真理的追求者和探索者,学生是知识的构建者,学习是学习者经验的重新组织和重新理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主动学习者,只有通过自主的知识建构活动,学生的创造力、潜能、天赋等才得以发挥,情意才得以陶冶,个性才得以发展。因此,我们要把学习的主动权充分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学得自觉、快乐、有收获。新课标提到的“语文教育的个性化”,其实也就是要求对学生尊重,让学生找到自己发展的更广阔的前景。

其次,语文课堂里,学生在自主阅读和合作学习的基础上的“探究”,不应该仅仅或常常是停留在“畅所欲言”的层面上,它还应该有更深层次的尝试。我始终认为:没有沟通,就没有教学。例如,对于学生之间的不同观点,如果不能统一,也应该引导学生关注别人的不同观点,试图去发现并理解这些观点产生的原因。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许会修正自己的看法,也许会认同对方的观点,也许继续坚持自己的观点。总之,他将体会到“共存”和“妥协”的意味,体验到尊重和宽容是有益的。再如,我们常常提倡,阅读要和文本对话。其实,“对话”除了走向文本展现的境域之外,除了将作者所表现的情致同学生的生活经验嫁接之外,还有一个幽微的层面,文本的背后是作者,我们的阅读是在和作者握手,上升到对话则是在同文本的作者交流、谈心。在经历了《紫藤萝瀑布》的教学之后,我更加确信“探究”是有层次的,并且惊叹学生的“自主”可以怎样地超出并改变老师的意料。

语文课堂教学只有深深扎根于新课标理念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