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详情

六年级下册14《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王富荣2021/4/22分类:教学设计

六年级下册14《文言文二则》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  

1. 自主学习字词,能正确读写“援、射”等6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联系上下文,理解“善、之、决”在句中的含义。

3. 能对照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故事内容。

4.   《两小儿辩日》中,了解两个小孩的观点分别是什么,理解他们是用什么方法说明自己的观点。

5. 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  

能对照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再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故事内容。

三、教学难点

《两小儿辩日》中,理解两个小孩的观点分别是什么,明白他们是用什么方法说明自己的观点。

四、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读通全文,感悟读法。

1.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我们小学阶段最后两篇文言文《学弈》和《两小儿辩日》。我们都知道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出示课件3:如何学好古文】现在,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学弈》,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可以借助拼音,或标注出来向老师请教。

2.板书:学弈,指导书写

3.学生自由练读,把不认识的字标注出来,并在练习本上写两遍。

4.听老师范读,再跟老师读。

(范读时做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感染学生,激发诵读兴趣。领读时有意识地让学生感悟语速和断句方法。)

4.在学生掌握每一句的正确读法后,练习熟读。【出示课件4

二、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是什么意思?学弈呢?你怎么知道的呢?

【出示课件5

弈:下棋     学弈:学下棋(板书)

2. 作者简介。

【出示课件6】孟子(约前372-289) 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他把孔子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著作有《孟子》。

3.结合文后的注释理解每一句话【出示课件7-14】,然后说说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围棋的人。弈秋教两个人下围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一心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讲,可是他心里却总以为天上有天鹅要飞过,想拿弓箭去射它。这个人虽然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学习,却学的不如前一个。

4.同桌互讲,相互纠正补充,不懂的记下来。

5.小组合作,疏通文意。教师指导。

6.指名说全文大意。【出示课件15

三、导悟相济,突破难点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

把你和同学都读不懂的句子提出来。(结合学生提问重点理解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

1.学生自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画横线字的意思。

1)通国之善弈者也(善于) (板书)

2)一人虽听之(……的话),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代词,代指鸿鹄)(板书)【出示课件16

2.【出示课件17】指名说说思援弓缴而射之的意思。你从哪个词知道射的是天鹅呢?(字)

3.讨论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的原因是什么?从中能得出一个什么道理?大家谈谈自己是否有这种经历和体会。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奇怪吗?两个人一起学习,可是学习效果却不相同。用书上的话说说原因。

    指名读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出示课件18

    师范读,让学生体会,再指出老师停顿的地方然后试着自己读读。

 4.【出示课件1920为是其智弗若与?这句意思是什么?思考讨论:

1)两个人同时在最好的老师指导下学棋,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因为一个人专心致志学习,而另一个人三心二意。

2)通过学习,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课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课文告诉我们学习要专心致志,绝不可三心二意。

师:哪个词是第二个人?这句话该怎么读呢?指名读,齐读。

四、流利朗读,积累语言

出示全文及朗读录音,生边看边跟读体会语感,然后练习朗读好全文,最后师生合作背诵全文。

五、迁移训练、练读古文

拓展读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鹬蚌相争等浅显易懂、故事性强又为学生熟知的文言成语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出示课件2122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请生背诵《学弈》。

2.板书课题:两小儿辩日

3.介绍资料:《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列子》相传为列御寇的论集。列御寇,战国时郑国人,《列子》共8篇,其中保存了许多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等,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出示课件24

4.理解课题,质疑问难:

1)看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知道了文中的主人公是两个小孩;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两个小孩辩日这件事。)

2)看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他们为什么争辩?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教师及时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二、总结学法,明确目标

1.回顾学习《学弈》一文的过程,总结学习方法。

1)理解课题,提出问题。

2)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4)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5)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2.明确方法,自主学习

* 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速要慢,适当停顿,到读通顺为止。

2)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师生及时评价。

3.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出示课件25】对照注释,弄懂词句,理解故事的内容。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弄明白每句话的意思。

3)请学生参考注释,用现代口语复述故事,并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时疏通点拨。【出示课件26

(译文如下:孔子到东方去游学,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孔子询问他俩争论的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个盘盂,这不是远处的小而近处的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近的时候热而远的时候凉吗?”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

【出示课件27

3.解疑释惑,体会道理

1)两小儿为什么争辩?(太阳是远是近)(板书)

2)他们各自的观点是什么?依据是什么?【出示课件28】(一小儿的观点是: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依据是: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近,中午离人远,他是根据形状大小来判断的。另一小儿的观点是: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依据是: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早上离人远,中午离人近,他是根据温度来判断的。)

3)【出示课件29】两小儿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  (因为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标准不同,结果也就会不一致。)

4)他们辩论的结果是什么?(孔子不能决也――孔子也不能判断谁对谁错。)孔子答不出来,他的态度是怎样的?可取吗?(他能实事求是,不怕露丑,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5)对两小儿所持观点,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引导学生积极发表看法,激发他们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积极性。)(教师适时补充资料供学生阅读:其实太阳早上和中午离我们的距离是一样的。远小近大的原因:早晨和中午的时候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由于视觉的误差。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则显得大。日初凉、日中热的原因: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

4.学了这个有趣的故事,你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1)两小儿聪明可爱,善于动脑,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大胆质疑,勇于争辩。(板书:两小儿:善于动脑,大胆质疑,勇于争辩)

2)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尽管学识渊博,可是仍然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板书: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这对你有什么启示?【出示课件30】引导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三、复述故事,熟读成诵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生分组表演故事。(学生自由选择使用白话或使用文言文表演)

3)学生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在词语、句式等方面差别较大,小学生对文言文接触的少,能做到正确的断句,流利地朗读就已经很不容易。教学中我把指导学生朗读、背诵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并不难理解,难就难在如何让学生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只有每句意思都懂,才能正确的断词断句把句子读通顺。教学中我在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其效果还是很明显的。

  在教学中我还注意了以下问题:

一、不必采取对译法    

老师认识的误区是小孩子不懂文言文,又是初次接触,。一定要逐词逐句的对译,不然学生可能学不会。有效的方法是,学生反复读懂课文,根据注释初步理解字词和每句话的意思。学生如有不懂,教师进行必要的点拨,使学生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贯通全文。

 二 、充分发挥范读的重要性    

教师范读课文本身作用不可小觑,范读文言文更是重要,第一遍要读的有声有色,流畅自如,起到感染学生的作用。第二遍一定要让学生注意断词断句,做到准确。

三、指导文言文的读法   

一要把朗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三要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

四、注重小组讨论交流   

小组合作探究是一种较新的教学方法,我在教学中也经常尝试使用。教学这一课同样适用。让学生讨论文中所蕴含的道理,讨论文中对人物的评价。

在这课的教学中,我还有意的传授了一点儿文言文知识,这样,以后对孩子还是有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