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详情

《自由平等的真谛》课堂实录点评

林水火2018/6/24分类:课例点评


观摩了林志勇老师《自由平等的真谛》一课,感受到“微视情景+合作探究+思维导图”的基于生态教育理论的可视化教学模式。就此新教学模式在本节课的运用,谈几看法:

一、以图点题,由面到点

《自由平等的真谛》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自由平等”是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的要求。林老师,课一开始,以图片呈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各学习小组分别朗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基本内容。然后,用轻松且通俗易懂的言语,点到“自由平等”。以图点题,由面到点,自然地分解出本节课的知识主题,将生态化的教育理论的从“整体联动”到“局部分析”落实到具体的教学细节之中。

二、微视启思,合作探究

本节课,林老师分别以“无法治不自由”、“法眼看平等”为主题,运用《道德讲堂》,“麻雀解剖”、分段结合、有效融合。学生在紧张而有序的活动中,进行合作、探究,不断地生成了两个板块的知识建构,即:一是“无法不自由”的“自由对个人与社会的价值”、“自由是有限制的”、“自由与法治的关系”、“自由在法律上体现”、“自由的含义”;二是“法眼看平等”的“平等含义”“平等内容”、“平等意义”。整个学科活动流程,凸显学生在学习共同体的生态中,轻松而紧张地历练思考力。体现了“教育生态环境、教育个体生态、教育群体生态和教育生态系统的相互影响和制约机理入手分析解决教育问题”的基本理论观。

三、引经据典,文化熏陶

本节课,通过问题设置,激发学生应用、赏析古今中外的经典诗句,给予自由平等的文化价值层面的熏陶。值得指出的是教师经意间的准备,及教师的精彩画龙点睛之功显而易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优秀文化的融入,都真正体现了《指导意见》的教学要求,即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创新精神教育”,这些是“一点四面”的内容,是《道德与法治》课必须践行的重要教育思想。这一教育思想的落实,使得本节《道德与法治课》富有浓浓的文化色彩,升华了本节课的社会价值。

四、思维导图,建构可视

从微视情景,到思维导图,本节课知识生成几乎在可视化中进行。微视情景,通过微课制作手段,形象展示知识的逻辑构建,提供了动态形象理解知知识的基本环境。同时,本节课有效地利用三个思维导图,分别进行板块知识的动态知识总结建构,更进行完整的“自由平等真谛”的知识建构,使得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基本达到预期的效果。